自1985年撤县建市、特别是1988年国家批准东莞为地级市以来,市委、市政府领导全市人民艰苦奋斗,东莞已经成为蜚声世界的制造业名城。在获得全国文明城市等诸多荣誉称号之后,又提出了建设幸福东莞的部署。但是,我市旅游资源则未很好开发利用。由亚太旅游联合会、国际度假联盟组织与中华生态旅游促进会主办、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中国国际友好城市联合会支持下的“中国旅游品牌世界之旅 香港峰会暨中国国际旅游投融资洽谈会”于2011年4月在香港举行,我市荣获“中国最具投资价值旅游城市”称号。目前,开发旅游资源、打造旅游名城,应该摆在市委、市政府的议事日程。

  一、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

  据有关史料记载,东莞历史源远流长。文物可考的历史达5000多年,新石器时代,境内东江沿岸已有原始人群聚居。立县已有1670多年,是广东省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人文旅游资源丰富,是岭南文化重要发祥地、中国近代史开篇地、华南抗日战争根据地和改革开放先行地。160多年前林则徐在东莞虎门销烟,写下中国近代史的光辉篇章。抗战时期,东莞是东江纵队的抗日根据地之一。我市各类文物遗存丰富,现有文物保护单位97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1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84处,登记公布的有价值文物点79处。东莞有旧八景和新八景,展示了旅游的亮点。我看张磊先生编著、240万字的《东莞民间故事选》,不仅有韩愈、苏东坡、海瑞、崇焕袁、林则徐、文天祥、孙中山等诸多名人在东莞的轶事,还有大量美妙传说,都可以大作文章。

  二、对旅游资源和发展现状分析

  早在2001年8月,经国家旅游局和省内诸多专家组成的评审会论证,《东莞市旅游发展规划》获得一致通过和好评。同时,也提出了进一步完善的建议。10年来,旅游业加大软硬件建设、特别是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召开各种形式的旅游文化节等,使我市旅游事业迅速发展。在获得社会效益同时,经济入已达200亿元。我市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口东岸,东江下游的珠江三角洲。与深圳市相连,毗邻港澳,处于广州至深圳经济走廊中西间。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四季鲜花盛开。市内青山绿水很多,还有瀑布景观和110多公里海岸线。港澳台同胞、海外华侨达百万多人、与东莞户籍人口相差无几,是著名的侨乡。二十年前的东莞还是一个小破地方,如今却是一个有着各国风情,各国建筑,且有着自己特点的大城市,足以见证东莞人文旅游资源的发展。旅游饭店、星级酒店、旅行社众多。发达的经济、便捷的交通和比较完善的旅游软件设施,给旅游业的开发铺垫了坚实的基础。

  但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市丰富的旅游资源没有得到很好地开发利用,精品旅游景点少。在全省旅游城市景点、最受好评、最具人气、最美丽 、最特色、 最人文 和类别等排名均处于十七位之后。旅游经济收入只占全省3800亿元的十九分之一,这与我市经济总量和综合实力相比明显是一个短腿。被评为“中国最具投资价值旅游城市”称号,就是大力开发旅游资源的最好注脚。

  三、开发旅游资源的重要意义

  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产业的发展,有助于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调调整。   作为第三产业的先导,能大力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促进第一、二、三产业的比例调整。带来外来经济注入,有利于增加政府税收,进而增强经济实力。由于旅游产业关联度较大、链条长,可带动和促进许多相关行业的发展。可增加就业机会,大量吸纳社会闲散劳动力。旅游活动本身是一种具有不同文化传统的人群之间相互接触的活动。旅游资源开发乃至旅游活动的开展必将对社会文化产生重要影响。不仅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保护,形成独特的文化特色,树立独特的文化形象,而且有利于丰富文化内涵,树立更加良好的东莞形象。现代旅游已逐渐成为科学技术传播和交流的重要手段,如商务旅游、会议旅游、旅游文化节等活动,可以使科技交流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加大。随着大规模旅游活动的开展,旅游环境必将产生深刻的变化。历史建筑和文化遗址将得到修缮和保护,城市环境将得到改善。随着基础设施和服务的不断加强,对生态环境和居民生活环境也将得以提升,对创建幸福东莞将起到难以估量的积极作用。总之,东莞旅游资源底蕴丰厚,如果能够顺利发展,居民会因此而骄傲自豪。并将其独具一格的特点受到外界关注,成为广东省乃至全国的旅游热点。

  办    法:

  1、进一步考察论证

  由于市委市政府转变旅游资源观念,重视旅游资源的保护利用开发,扬长避短,积极发展商务会展、休闲度假、深莞惠旅游区域合作和购物娱乐等旅游产业,东莞旅游业取得长足发展。通过“建城、修路、整山、治水”和评选“东莞新景”,城市建设取得巨大成效,大批旅游资源得到发掘保护和利用开发。我建议:对我市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应邀请知名专家进一步考察论证。在全面保护资源的前提下,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开发。客观地说,我市能使人过目不忘、争相传颂的旅游景点只有虎门与鸦片战争有关的纪念设施、中心广场和可园等寥寥几处。有质量才有市场和效益,因此要坚持以质量求效益,以质量求发展的理念。精品景点少,是我市旅游的突出薄弱环节。请市委、市政府和有关部门特别关注,部署好战略定位和科学规划;

  2、借鉴外地经验

  在开发利用我市旅游资源时,应学习借鉴外地经验。在历史景观开发方面,潮州的做法就值得参考。韩愈在潮州仅任8个月刺史,当地就作了一篇气势博大的文章。他们打造精品建筑后,展出了党和国家几代领导人和国家许多部委负责人前往参观的留影、题词,说明得到了国家的关注,游客接踵而至。而上述诸多历史和近代名人与东莞均有渊源,我们却没有作出多少好的文章。再如番禺的宝墨园只有一点历史痕迹、深圳主要景点也基本是人造景观,其游客如潮是我们难以企及的。当然,我们不能照搬外地做法,而应不断打造出具有东莞特色的旅游景点精品。如我市人文旅游资源带着浓郁的爱国气息和教育意义,外地景点并不多见,应该很好地开发利用这一影响巨大的人文旅游资;

  3、招商引资、打造精品

  悠久文化历史给东莞带来的遗韵,足以成为人文旅游资源的亮点。但旅游资源的开发是需要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与财力,需要让全市人民了解开发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强势舆论。加强政府主导,推进旅游产业是当务之急。鉴于我市旅游资源和开发现状,在财政大力支持同时,应以市政府出面招商引资、突出重点、分步实施。打造精品非常必要,一个景点建造后就要形成游客趋之若鹜的局面。例如南社明清古建筑群,需要修葺和周边良好的环境配套。看似很大的一笔钱,只要建成旅游精品,游客会接踵而至。自古商贾也逐利为先,让经济实力雄厚企业家感受带来经济效益,就后争相投资。不仅能给他们带来的丰硕回报,而且能获得为东莞公益事业做出贡献的美誉。市委、市政府应提出创建旅游名城的号召,取得全市人民和市内企业家、包括外商的拥护和支持,相信能募捐到可观的慈善基金。

  创建旅游名城是一浩大工程,这些年各级政府已经做了大量工作、投入很多,正像很多人只知虎门不知东莞一样,这些景点、设施如一枚枚珍珠散落在东莞大地,缺少一根链子把它们串起来,成为一串夺目的珍珠项链,我在东莞工作世间不长,许是一孔之见,谨供市委、市政府决策时参考。  

提案者: 谢俊

  关于对市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第20120174号提案的答复

  谢俊委员:

  《关于串珠为链、创建旅游名城的建议》提案收悉。首先,感谢您对我市旅游业发展的关心和支持!我局十分重视提案所提出的建议,并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和研究。现对建议回复如下:

  提案介绍了我市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对我市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现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指出了加大旅游资源开发力度的重要意义,同时提出了我市创建旅游名城的具体措施。这些措施对推动我市旅游业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近年来,市旅游局依托我市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以整合旅游资源为主要抓手,不断丰富旅游线路,加强宣传营销、打造旅游品牌,推进了旅游业的发展。2011年,我市全年旅游接待总人数为2615多万人次,同比增长16.18 %;旅游收入249.37亿元,同比增长30.34%。

  一、明确发展方向

  旅游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产业,在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双转型方面大有作为。2008年初,国内著名旅游经济和管理专家魏小安指出,东莞的旅游需要一个品牌来推广、营销东莞城市形象,要跳出城市看城市、跳出旅游说旅游、跳出项目论项目,要充分发挥和利用东莞旅游优势,走“商务+休闲”模式之路。同年,市政府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为东莞旅游业的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根据“以旅游营销促城市营销”的工作思路,市旅游局编制完成了《东莞国际旅游营销规划(2010—2014)》。经过近几年努力,我市旅游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2012年,邀请了华南理工大学旅游发展与规划设计研究中心编制我市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以进一步明确我市今后旅游工作的重点。

  二、整合旅游资源

  (一)整合特色旅游资源,打造精品旅游线路

  单一的旅游线路,不能满足游客的旅游需求。结合东莞优势资源和特色资源,通过不同的组合,着重打造了“休闲度假、商务会展、文化娱乐”三大旅游精品线路;针对东莞单体旅游产品竞争力较弱的实际,采取以开展特色镇街节庆活动为抓手,整合临近旅游景区景点、酒店、餐饮、康乐串联成线的策略,组合规划和设计了一批体量大、容量大、效益好的旅游产品。如2009年4月份,为了推行国民旅游休闲计划,我局与阳光网开展了经典旅游线路设计大赛,评选出了“十佳旅游线路”和“十条优秀旅游线路”。这些线路涵盖了红色旅游、休闲游、工业游、修学游、生态游等,反映了市民和游客的旅游喜好和出行观念。近年来,随着一批新景区景点的开放,旅游线路得到不断的拓展,根据各个景区景点的优势资源,进行整合,实现资源优势互补,开发了一日观光旅游或二日“休闲度假游”旅游线路。如东莞海战馆、威远炮台、黄旗山、粤晖园、行政中心一天游;东莞袁崇焕公园、东江抗日根据地、百花洲、松山湖一天游;东莞黄江绿道、冠和博物馆、观音山国家森林公园、客家美食一天游;东莞观音山、拓展、隐贤山庄二天游;东莞粤晖园、东江绿道、榴花公园、南社古村落、袁崇焕故居二天游等。

  (二)整合民俗节庆资源,打造旅游文化节庆品牌

  利用各镇街特色民俗风情节庆活动资源,以“旅游搭台,经济唱戏”的方式,以举办“东莞旅游文化节”为主要抓手,对节庆活动进行整合,把各镇街有影响力的节庆活动纳入旅游文化节“一盘棋”中。自2009年以来,已经连续举办了三届“东莞旅游文化节”,先后与各镇街联合举办了东坑“卖身节”、桥头荷花艺术节、樟木头小香港旅游节、谢岗登山节、广东国际啤酒节、南城美食节、松山湖中美滑水明星对抗赛、寮步香市旅游文化节、石排旅游节、常平旅游文化节等节庆活动,举办了“相聚魅力东莞”全国旅游界联谊活动、“华南MALL西班牙风情月”活动、粤晖园中秋博饼文化节、华人华侨畅游东莞活动,2011年5月19日,举办了首个“中国旅游日”暨东莞绿道旅游推广活动,通过节庆和专题活动组织来宾赴各个景区观光游览,打造了节庆活动品牌,进一步凸显了节庆盛事活动的旅游色彩,加快了我市从旅游客源地向旅游目的地转变。如“2011东莞旅游文化节”推出的一系列活动,内容丰富,精彩纷呈,休闲娱乐、餐饮美食、精彩游戏、文艺演出、时尚运动、文化展览、摄影大赛、导游技能大赛等多项活动轮番上演,这些活动都是市民和游客喜闻乐见的,观赏性、娱乐性、参与性很高的活动。第十届东莞美食节期间,邀请了2009年《星光大道》总冠军旺姆小姐表演助兴,让市民近距离欣赏藏族音乐的文化特色;举行的“美食我来做”竞赛和啤酒公主竞饮大赛,引导市民和游客参与其中。第七届广东国际啤酒节期间,诸多世界著名啤酒节御用表演团队、港台明星、多支国内外流行乐队闪亮登场,为啤酒节带来近百场精彩演出。在“悠游东莞”节庆季里,旅游景区景点也举办了形式多样的群众性和娱乐性的节目,松山湖景区举办的沙滩啤酒露营夜、穿越松山湖、秋天的童话、“低碳生活,我爱骑行”;观音山国家森林公园举办的第三届“观音山杯”全国书法艺术大展、第四届中国观音山杯“观音山游记”征文大赛、观音古寺重建暨观音圣像开光十周年庆典系列活动;新华南MALL欢笑天地开展的“东莞人游东莞”活动;龙凤山庄影视度假村举办的南北蜜月城市大联盟、百对集体婚礼、“花好月圆”相亲会等。这些活动在活动创意上既突出主题、又有所侧重,每项活动都从不同的侧面展示了东莞的旅游资源、文化特色,增强了旅游文化节的影响力和感染力,使国内外游客在参与活动中能够领略到“休闲会展商都”的魅力。

  三、打造旅游精品

  在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过程中,通过对现有资源的开发、保护、利用,进一步促进我市文化旅游业的发展,接下来,应着重依托历史文化和商务旅游资源,重点发展包括人文历史、文物建筑、商贸文化、主题公园、自然生态、农业观光、体育比赛等内容的文化休闲旅游业,着力打造中国近代史主题公园、可园传统文化园区、袁崇焕纪念园、南社—塘尾古村落、寮步香市码头等一批特色鲜明的精品文化旅游区和旅游休闲基地。

  一是打造“中国近代史主题公园”。以虎门鸦片战争遗址、东江沿线为中心,将各类重要文物资源融入旅游线路的开发和旅游品牌的打造,丰富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依托虎门鸦片战争遗址,借鉴成功经验,加大与大型知名策划公司的合作,重点打造“中国近代史主题公园”,使之成为世界级的旅游资源。

  二是打造一批文化旅游品牌。重点开发建设可园传统文化园区、南社-塘尾古村落旅游区、袁崇焕纪念园、粤晖园、珠三角民俗文化产业园、湿地生态文化园、莞香文化产业园等文化景区,使之成为珠三角乃至全国有影响的文化旅游品牌。

  三是打造一批文化休闲旅游景点。充分利用我市各地莞香文化、醒狮艺术、麒麟舞、荷花艺术、卖身节、七夕节、摩崖石刻、客家山歌、客家饮食等人文民俗资源,东莞生态园、观音山、银屏山等自然生态资源,CBA篮球联赛、高尔夫球赛等文化体育资源。

  四是打响东莞文化旅游节庆品牌。办好文化旅游节庆活动,整合全市各镇(街道)民俗节庆文化资源,打造全市联动、内涵丰富、形式新颖的“‘我们的节日’—东莞市系列文化活动”,打响东莞文化旅游节庆品牌,扩大文化旅游产品吸引力。

  五是完善旅游配套设施和服务。加强旅游配套设施和服务建设,提高旅游商品文化含量,加强市场营销,做好推广和宣传。健全旅游管理体制,培养旅游人才,提升旅游管理和服务的专业化水平。

  再次感谢您的建议,希望一如既往地关注和支持我市的旅游业发展,并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办理单位: 东莞市旅游局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