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85年撤县建市、特别是1988年国家批准东莞为地级市以来,市委、市政府领导全市人民艰苦奋斗,东莞已经成为蜚声世界的制造业名城。在获得全国文明城市等诸多荣誉称号之后,又提出了建设幸福东莞的部署。但是,我市旅游资源则未很好开发利用。由亚太旅游联合会、国际度假联盟组织与中华生态旅游促进会主办、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中国国际友好城市联合会支持下的“中国旅游品牌世界之旅 香港峰会暨中国国际旅游投融资洽谈会”于2011年4月在香港举行,我市荣获“中国最具投资价值旅游城市”称号。目前,开发旅游资源、打造旅游名城,应该摆在市委、市政府的议事日程。

  一、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

  据有关史料记载,东莞历史源远流长。文物可考的历史达5000多年,新石器时代,境内东江沿岸已有原始人群聚居。立县已有1670多年,是广东省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人文旅游资源丰富,是岭南文化重要发祥地、中国近代史开篇地、华南抗日战争根据地和改革开放先行地。160多年前林则徐在东莞虎门销烟,写下中国近代史的光辉篇章。抗战时期,东莞是东江纵队的抗日根据地之一。我市各类文物遗存丰富,现有文物保护单位97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1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84处,登记公布的有价值文物点79处。东莞有旧八景和新八景,展示了旅游的亮点。我看张磊先生编著、240万字的《东莞民间故事选》,不仅有韩愈、苏东坡、海瑞、崇焕袁、林则徐、文天祥、孙中山等诸多名人在东莞的轶事,还有大量美妙传说,都可以大作文章。

  二、对旅游资源和发展现状分析

  早在2001年8月,经国家旅游局和省内诸多专家组成的评审会论证,《东莞市旅游发展规划》获得一致通过和好评。同时,也提出了进一步完善的建议。10年来,旅游业加大软硬件建设、特别是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召开各种形式的旅游文化节等,使我市旅游事业迅速发展。在获得社会效益同时,经济入已达200亿元。我市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口东岸,东江下游的珠江三角洲。与深圳市相连,毗邻港澳,处于广州至深圳经济走廊中西间。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四季鲜花盛开。市内青山绿水很多,还有瀑布景观和110多公里海岸线。港澳台同胞、海外华侨达百万多人、与东莞户籍人口相差无几,是著名的侨乡。二十年前的东莞还是一个小破地方,如今却是一个有着各国风情,各国建筑,且有着自己特点的大城市,足以见证东莞人文旅游资源的发展。旅游饭店、星级酒店、旅行社众多。发达的经济、便捷的交通和比较完善的旅游软件设施,给旅游业的开发铺垫了坚实的基础。

  但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市丰富的旅游资源没有得到很好地开发利用,精品旅游景点少。在全省旅游城市景点、最受好评、最具人气、最美丽 、最特色、 最人文 和类别等排名均处于十七位之后。旅游经济收入只占全省3800亿元的十九分之一,这与我市经济总量和综合实力相比明显是一个短腿。被评为“中国最具投资价值旅游城市”称号,就是大力开发旅游资源的最好注脚。

  三、开发旅游资源的重要意义

  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产业的发展,有助于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调调整。   作为第三产业的先导,能大力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促进第一、二、三产业的比例调整。带来外来经济注入,有利于增加政府税收,进而增强经济实力。由于旅游产业关联度较大、链条长,可带动和促进许多相关行业的发展。可增加就业机会,大量吸纳社会闲散劳动力。旅游活动本身是一种具有不同文化传统的人群之间相互接触的活动。旅游资源开发乃至旅游活动的开展必将对社会文化产生重要影响。不仅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保护,形成独特的文化特色,树立独特的文化形象,而且有利于丰富文化内涵,树立更加良好的东莞形象。现代旅游已逐渐成为科学技术传播和交流的重要手段,如商务旅游、会议旅游、旅游文化节等活动,可以使科技交流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加大。随着大规模旅游活动的开展,旅游环境必将产生深刻的变化。历史建筑和文化遗址将得到修缮和保护,城市环境将得到改善。随着基础设施和服务的不断加强,对生态环境和居民生活环境也将得以提升,对创建幸福东莞将起到难以估量的积极作用。总之,东莞旅游资源底蕴丰厚,如果能够顺利发展,居民会因此而骄傲自豪。并将其独具一格的特点受到外界关注,成为广东省乃至全国的旅游热点。

  办    法:

  1、进一步考察论证

  由于市委市政府转变旅游资源观念,重视旅游资源的保护利用开发,扬长避短,积极发展商务会展、休闲度假、深莞惠旅游区域合作和购物娱乐等旅游产业,东莞旅游业取得长足发展。通过“建城、修路、整山、治水”和评选“东莞新景”,城市建设取得巨大成效,大批旅游资源得到发掘保护和利用开发。我建议:对我市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应邀请知名专家进一步考察论证。在全面保护资源的前提下,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开发。客观地说,我市能使人过目不忘、争相传颂的旅游景点只有虎门与鸦片战争有关的纪念设施、中心广场和可园等寥寥几处。有质量才有市场和效益,因此要坚持以质量求效益,以质量求发展的理念。精品景点少,是我市旅游的突出薄弱环节。请市委、市政府和有关部门特别关注,部署好战略定位和科学规划;

  2、借鉴外地经验

  在开发利用我市旅游资源时,应学习借鉴外地经验。在历史景观开发方面,潮州的做法就值得参考。韩愈在潮州仅任8个月刺史,当地就作了一篇气势博大的文章。他们打造精品建筑后,展出了党和国家几代领导人和国家许多部委负责人前往参观的留影、题词,说明得到了国家的关注,游客接踵而至。而上述诸多历史和近代名人与东莞均有渊源,我们却没有作出多少好的文章。再如番禺的宝墨园只有一点历史痕迹、深圳主要景点也基本是人造景观,其游客如潮是我们难以企及的。当然,我们不能照搬外地做法,而应不断打造出具有东莞特色的旅游景点精品。如我市人文旅游资源带着浓郁的爱国气息和教育意义,外地景点并不多见,应该很好地开发利用这一影响巨大的人文旅游资;

  3、招商引资、打造精品

  悠久文化历史给东莞带来的遗韵,足以成为人文旅游资源的亮点。但旅游资源的开发是需要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与财力,需要让全市人民了解开发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强势舆论。加强政府主导,推进旅游产业是当务之急。鉴于我市旅游资源和开发现状,在财政大力支持同时,应以市政府出面招商引资、突出重点、分步实施。打造精品非常必要,一个景点建造后就要形成游客趋之若鹜的局面。例如南社明清古建筑群,需要修葺和周边良好的环境配套。看似很大的一笔钱,只要建成旅游精品,游客会接踵而至。自古商贾也逐利为先,让经济实力雄厚企业家感受带来经济效益,就后争相投资。不仅能给他们带来的丰硕回报,而且能获得为东莞公益事业做出贡献的美誉。市委、市政府应提出创建旅游名城的号召,取得全市人民和市内企业家、包括外商的拥护和支持,相信能募捐到可观的慈善基金。

  创建旅游名城是一浩大工程,这些年各级政府已经做了大量工作、投入很多,正像很多人只知虎门不知东莞一样,这些景点、设施如一枚枚珍珠散落在东莞大地,缺少一根链子把它们串起来,成为一串夺目的珍珠项链,我在东莞工作世间不长,许是一孔之见,谨供市委、市政府决策时参考。  

提案者: 谢俊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