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由: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古代文明为中华民族留下了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和想象力,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人类文明的瑰宝。文化遗产,从概念上分为有形文化遗产、无形文化遗产。有形文化遗产指物质文化遗产,无形文化遗产指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涵盖五个方面的项目:1.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2.表演艺术;3.社会风俗、礼仪、节庆;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的手工艺技能。物质文化遗产因其有形而易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因其无形更难保护。随着一代代传人的逝去,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逐渐失传的危险。

  东莞是一个有着悠久文化历史的城市,自从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立东莞县以来,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各族儿女,创造了灿烂的文明,留下了大量的文化遗产。如黎氏宗祠、迎恩门城楼、南社遗韵、可园、金鳌塔影等物质文化遗产和千角灯、茶山公仔、麒麟舞、咸水歌、莞草编织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或布局灵巧、构图清新,或安静怡然、景色雅致的悠久历史物质文化遗产和制作精巧的手工艺、气势宏大的民间表演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成就了东莞独特的人文气息和精神。据不完全统计,流传在东莞32个镇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有70多项之多,是岭南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是我国文化建设大发展之年。中共中央颁布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广东省颁布了《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11-2020年)》,东莞市也颁布了《东莞市建设文化名城规划纲要(2011-2020年)讨论稿》,提出了建设“公共文化建设名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现代文化产业名城、岭南文化精品名城” 的文化建设目标。保护东莞的文化遗产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保护我们千百年来形成的“海纳百川,厚德务实”的东莞精神,就是保护中国传统文化——岭南文化。是建设历史文化名城的需要,也是我市人民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伟大的现实意义!  

  现状:东莞作为有着1700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城,有丰富的文化遗产,也有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直以来,市委市政府很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2006年10月,我市举办了两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培训班,对全市各镇街负责此项工作的专职人员进行了业务培训;11月开始,全市铺开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摸底;同时成立了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建立了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市级联席会议制度。2007年3 月,东莞市政府批准东莞群众艺术馆加挂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牌子,标志着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拥有了专门的机构。

  2011年5月13日至16日的第七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东莞7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首次组团走出莞邑,亮相全国性的文化高端展会。6月11日,由东莞群众艺术馆、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东莞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共同举办的“2011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日暨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青少年传承活动基地授牌仪式” 在青少年活动中心举行。2011年12月14日,东莞市举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授牌大会,为木鱼歌、赛龙舟、麒麟舞3个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和莫家拳、大盆菜、草龙舞等9个入选广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举行牌匾授牌仪式,其传承人获政府资金补助。今年起,市财政还从“文化东莞工程”专项资金中5年共安排8亿元用于文化遗产保护8亿元。同时,各镇(街)也把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建设的相关费用纳入到本级财政预算,以保障历史文化街区和重要文化遗产保护经费。

  经过政府和广大市民的努力,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截至目前,我市有“千角灯”、“龙舟制作技艺”、“木鱼歌”、“赛龙舟”、“麒麟舞” 5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了国家名录,有“七夕贡案”、“沙田咸水歌”等19项进入了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东莞市第一批和第二批名录有72项。

  然而,不容乐观的是:

  (1)非物质文化遗产大都通过民间承传人一代代相传,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外来文化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年轻一代对一些“非遗”(如“茶山公仔”)的钟爱正在递减,随着老一辈承传人年事越来越高,这些“非遗”面临失传的危险!

  (2)由于目前“非遗”项目的展示形式都是通过承传人来实施,发掘整理就是用文字记载或者用录制视频,这使得其传播受到了时空的限制,对“非遗”的宣传普及、承传和产业化都及其不利。

  那么,用什么样的形式来展示、宣传、承传非物质文化遗产?给古老的文化以新时代的魅力,为我市文化强市贡献力量呢?

  现代信息技术是人类20世纪的杰作,“数字化”技术是信息技术的主要手段。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是指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尊重文化遗产的本原形态,借助数字技术的方法和手段对传统文化资源的保存、保护和再提升。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数字摄影、三维信息获取、高保真全息存取技术、虚拟现实、多媒体与宽带网络技术的应用和发展,为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提供了新的手段和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数字媒体技术介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中,不仅使传统文化得以保护和发展,同时也冲破了各种文化类型相对封闭的自然状态,为不同文化的交流和发展提供了现实的空间,为他们创造了相互进行深入了解和借鉴的机遇。不论是文字、音乐,还是图形、图像,各种文化内容都借助数字化媒介在互通、互溶过程中逐渐形成全球共享的文化资源,进而推动文化成果在全球的传播。

  1990年开始的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数字米开朗基罗”项目开创了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先河,随后,美国的“数字化斗兽场和讲坛”、古罗马城市数字化“罗马再生”等项目,日本奥兹大学对日本非物质文化遗产“狮子舞”的数字化,1998年北京师范大学的“兵马俑数字化”项目,2003年浙江大学的“数字敦煌”项目,北京大学的“数字故宫”以及后来的各省博物馆的数字化项目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播交流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我省博物馆的数字化保护工作已经开始,虚拟博物馆正在建设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工作也已经启动,为此

  办    法:

  建议:(1)进一步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组织机构建设,在市文广新局的统一领导下,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基础,完善各镇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充实专业人员,并对保护工作人员定期培训,提高保护人员的素质和技术,为保护工作做好组织保障和人才保障。

  (2)进一步对各镇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挖掘、整理;积极申报省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日和东莞传统的节日等开展一系列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和宣传活动,使之常规化(如龙舟节、香市节、卖身节等)。使东莞人(老莞人和新莞人)都了解、喜欢东莞的这些古老文化;并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产业结合起来,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条街,作为东莞文化旅游的中心。集展示、表演、美食等多项功能。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承传人在这条街开店,政府从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文化只有和产业结合起来,古老文明才能焕发出新春。

  (3)有了组织机构的保障,有了先进的“数字化”技术。政府的财力支持就是关键。建议政府每年从“文化东莞”项目的10个亿资金中拿出1/10左右用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项目保护工作中。组织由文化界和信息界专家的考察团,考察我国几个著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项目的情况,制定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的方案。以大学(东莞理工学院、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和科研院所为依托,建立东莞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实验室,以项目立项的形式对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鼓励高校和科研院所积极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项目,通过文化局和科技局两条线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项目进行资助。从入选国家名录和省名录的项目开始,一项项进行三维建模,并建立资源数据库,尽快建立我市数字博物馆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站,将其成果上网,方便宣传和交流。经过3到5年的建设,相信能收到好的成果。

  东莞,南粤大地上这颗历史文化的明珠,在新的历史时期,必将绽放出新的光彩!让我一起期待。


提案者: 牛熠

  对东莞市政协第十二届一次会议第20120150号提案的回复

  尊敬的牛熠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对东莞非物质文化遗产实施数字化保护的建议》(第20120150号)提案收悉,十分感谢您对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关心与支持。您所提出的建议很好,也指出了当前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所面临的挑战,同时鞭策着我们不断加大力度做好相关工作。现将有关意见回复如下:

  一、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情况

  一是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建设不断完善。近年来,在省文化厅、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经过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及不断的后续完善工作,我们对全市开展非遗普查并收集近万条非遗线索,对已挖掘整理出1081个项目不断跟踪,进行文字资料和音像图文的补充。截至目前,我市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代表性项目5项,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30项,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72项,形成了国家、省、市、镇(街)四级保护名录体系。现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名,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3名,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9名。我市的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市与全国各地同样面临着后继人才培养与传承工作方面的难题。为此,我们从传承人补贴、传承人带徒、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等方面都给予大力支持,醒狮、麒麟舞、龙舞、木鱼歌、粤剧等很多项目通过进校园或建立传习所等形式,培养了大批的后继人才,让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能够继续传承下去。建立起我市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制,并从体制上保障了各个项目的传承。

  二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宣传力度不断加大。我们一向致力于对我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挖掘、保护与传承,现已建立的国家、省、市、镇街四级名录项目,经过普查、资料的收集与整理,不断地对各项目进行文字、图片、音像材料的补充,这些都是做好保护与传承工作的基础。对各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各级财政对他们均给予生活补助;在传承人的传习工作方面,我们也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建立传习所或传承基地,协助带徒传习工作的开展。同时,我们积极组织我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参加由国家、省、市各级主办的各项活动,充分利用各种平台,宣传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成果。2009年、2010年我们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日”,设有项目展示、传承人表演及东莞地方传统特色美食的免费品尝等;积极协助东莞各镇街举办或组织参加大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交流活动及比赛。如东莞麒麟舞参加由广东省文化厅组织的上海世博会进行表演以及参加在广州举办的第十六届亚运会闭幕式的表演;2011年组织我市7个项目组成“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参加“第七届中国(深圳)文化产业博览会”,部分项目更有传承人在现场进行展示;组织中堂龙舟制作技艺等四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参加“春雨工程——全国文化志愿者边疆行”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活动;组织清溪镇的“麒麟制作”赴广州市参加“岭南风格——广东传统工艺美术展”,赴佛山市祖庙博物馆参加2011年“文化遗产日”活动相关非遗项目参展;组织我市大朗镇女子舞龙、樟木头镇麒麟舞赴湛江参加全省首届社区文化节“全省农民大汇演”,两个节目均夺得金奖。通过不懈的努力,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已进入更科学、更规范的名录建设进程。我们抢抓机遇,借助更多平台展示、充分宣传我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二、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实施情况

  提案中指出,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展示形式都是通过承传人来实施,发掘整理就是用文字记载或者用录制视频,使得其传播受到了时空的限制。当今社会是信息化、科技化的社会,信息传播日新月异,为此,我们一直致力于实施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

  一是初步建立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每一批的市级、省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申报,我们都做好相关的文字、图片及视频收集工作。如在下乡调查过程中,我们对木鱼歌、哭嫁歌、盲佬话等多个项目进行录音、录像及相关的非遗实物收集工作,充实各项目资料库,根据各个项目所得的资料,我们已经初步建立起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做好项目资料的保存工作。

  二是建立起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网。我们运用普查收集及不断补充所得的各项资料,于2009年建立起“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数码平台”,主要内容为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的文字、图片、视频等,原始文字约13万字,图片约150张,视频6个。第二期数码平台建设以我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34个项目为主,文字约10万字,图片约200张,视频约10个。目前,数码平台在互联网上公开运行,并通过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平台加大对该数字平台的宣传,比如在东莞市文化馆的网站首页的显目位置就设置了该平台的网址链接。目前,我们仍不断对有关项目的图片、视频等形象资料进行完善,使民众在互联网上及时了解我市非遗项目的最新最全资料展示,为各媒体工作者、学术研究者、文化爱好者等提供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不仅有利于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且促进了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

  三、今后的工作方向

  一是健全保护机制,强化资金保障。我们不断建立健全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机制,如不断推进《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及《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细则》等政府文件的制定,争取早日出台,强化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的保障,保障各项目保护、保存、研究、传承等方面所发生的经费投入,划拨固定的专项资金对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进行数字化建设。

  二是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保护。我们对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并非停留在保存的层面,而是借助各种手段使得到活态的保护与传承。如结合“我们的节日”大型系列文化艺术活动,除了精品艺术展示之外,以“卖身节”、“龙舟节”、“乞夕节”、“花灯节”、“客家风情节”等镇街传统文化板块来展示,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提供图片、实物展示,东莞民歌表演,木偶、粤曲演出、民俗巡游等平台,充分激活东莞本土的文化元素。通过“我们的节日”,对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进行开发利用及大力宣传,如“东坑卖身节”、“望牛墩七夕文化风情节”等已经成为常规化的大型文化活动,各镇街争创“一镇一品牌”文化特色活动,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活动,让传统文化焕发新光彩。

  三是完善项目数字化建设。我们将加强与全市各有关单位的沟通协调,争取得到东莞高校和科研院所等的支持,进一步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数字化技术用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同时,探索利用终端平台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和动态在图书馆、青少年活动中心等机构和场所展示,更好地宣传我市优秀传统文化和非遗保护的成效,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的不断完善。

  感谢您对我市文化事业的关心与支持,望今后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


办理单位: 东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