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由: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古代文明为中华民族留下了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和想象力,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人类文明的瑰宝。文化遗产,从概念上分为有形文化遗产、无形文化遗产。有形文化遗产指物质文化遗产,无形文化遗产指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涵盖五个方面的项目:1.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2.表演艺术;3.社会风俗、礼仪、节庆;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的手工艺技能。物质文化遗产因其有形而易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因其无形更难保护。随着一代代传人的逝去,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逐渐失传的危险。
东莞是一个有着悠久文化历史的城市,自从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立东莞县以来,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各族儿女,创造了灿烂的文明,留下了大量的文化遗产。如黎氏宗祠、迎恩门城楼、南社遗韵、可园、金鳌塔影等物质文化遗产和千角灯、茶山公仔、麒麟舞、咸水歌、莞草编织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或布局灵巧、构图清新,或安静怡然、景色雅致的悠久历史物质文化遗产和制作精巧的手工艺、气势宏大的民间表演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成就了东莞独特的人文气息和精神。据不完全统计,流传在东莞32个镇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有70多项之多,是岭南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是我国文化建设大发展之年。中共中央颁布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广东省颁布了《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11-2020年)》,东莞市也颁布了《东莞市建设文化名城规划纲要(2011-2020年)讨论稿》,提出了建设“公共文化建设名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现代文化产业名城、岭南文化精品名城” 的文化建设目标。保护东莞的文化遗产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保护我们千百年来形成的“海纳百川,厚德务实”的东莞精神,就是保护中国传统文化——岭南文化。是建设历史文化名城的需要,也是我市人民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伟大的现实意义!
现状:东莞作为有着1700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城,有丰富的文化遗产,也有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直以来,市委市政府很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2006年10月,我市举办了两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培训班,对全市各镇街负责此项工作的专职人员进行了业务培训;11月开始,全市铺开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摸底;同时成立了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建立了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市级联席会议制度。2007年3 月,东莞市政府批准东莞群众艺术馆加挂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牌子,标志着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拥有了专门的机构。
2011年5月13日至16日的第七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东莞7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首次组团走出莞邑,亮相全国性的文化高端展会。6月11日,由东莞群众艺术馆、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东莞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共同举办的“2011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日暨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青少年传承活动基地授牌仪式” 在青少年活动中心举行。2011年12月14日,东莞市举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授牌大会,为木鱼歌、赛龙舟、麒麟舞3个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和莫家拳、大盆菜、草龙舞等9个入选广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举行牌匾授牌仪式,其传承人获政府资金补助。今年起,市财政还从“文化东莞工程”专项资金中5年共安排8亿元用于文化遗产保护8亿元。同时,各镇(街)也把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建设的相关费用纳入到本级财政预算,以保障历史文化街区和重要文化遗产保护经费。
经过政府和广大市民的努力,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截至目前,我市有“千角灯”、“龙舟制作技艺”、“木鱼歌”、“赛龙舟”、“麒麟舞” 5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了国家名录,有“七夕贡案”、“沙田咸水歌”等19项进入了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东莞市第一批和第二批名录有72项。
然而,不容乐观的是:
(1)非物质文化遗产大都通过民间承传人一代代相传,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外来文化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年轻一代对一些“非遗”(如“茶山公仔”)的钟爱正在递减,随着老一辈承传人年事越来越高,这些“非遗”面临失传的危险!
(2)由于目前“非遗”项目的展示形式都是通过承传人来实施,发掘整理就是用文字记载或者用录制视频,这使得其传播受到了时空的限制,对“非遗”的宣传普及、承传和产业化都及其不利。
那么,用什么样的形式来展示、宣传、承传非物质文化遗产?给古老的文化以新时代的魅力,为我市文化强市贡献力量呢?
现代信息技术是人类20世纪的杰作,“数字化”技术是信息技术的主要手段。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是指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尊重文化遗产的本原形态,借助数字技术的方法和手段对传统文化资源的保存、保护和再提升。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数字摄影、三维信息获取、高保真全息存取技术、虚拟现实、多媒体与宽带网络技术的应用和发展,为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提供了新的手段和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数字媒体技术介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中,不仅使传统文化得以保护和发展,同时也冲破了各种文化类型相对封闭的自然状态,为不同文化的交流和发展提供了现实的空间,为他们创造了相互进行深入了解和借鉴的机遇。不论是文字、音乐,还是图形、图像,各种文化内容都借助数字化媒介在互通、互溶过程中逐渐形成全球共享的文化资源,进而推动文化成果在全球的传播。
1990年开始的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数字米开朗基罗”项目开创了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先河,随后,美国的“数字化斗兽场和讲坛”、古罗马城市数字化“罗马再生”等项目,日本奥兹大学对日本非物质文化遗产“狮子舞”的数字化,1998年北京师范大学的“兵马俑数字化”项目,2003年浙江大学的“数字敦煌”项目,北京大学的“数字故宫”以及后来的各省博物馆的数字化项目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播交流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我省博物馆的数字化保护工作已经开始,虚拟博物馆正在建设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工作也已经启动,为此
办 法:
建议:(1)进一步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组织机构建设,在市文广新局的统一领导下,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基础,完善各镇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充实专业人员,并对保护工作人员定期培训,提高保护人员的素质和技术,为保护工作做好组织保障和人才保障。
(2)进一步对各镇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挖掘、整理;积极申报省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日和东莞传统的节日等开展一系列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和宣传活动,使之常规化(如龙舟节、香市节、卖身节等)。使东莞人(老莞人和新莞人)都了解、喜欢东莞的这些古老文化;并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产业结合起来,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条街,作为东莞文化旅游的中心。集展示、表演、美食等多项功能。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承传人在这条街开店,政府从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文化只有和产业结合起来,古老文明才能焕发出新春。
(3)有了组织机构的保障,有了先进的“数字化”技术。政府的财力支持就是关键。建议政府每年从“文化东莞”项目的10个亿资金中拿出1/10左右用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项目保护工作中。组织由文化界和信息界专家的考察团,考察我国几个著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项目的情况,制定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的方案。以大学(东莞理工学院、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和科研院所为依托,建立东莞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实验室,以项目立项的形式对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鼓励高校和科研院所积极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项目,通过文化局和科技局两条线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项目进行资助。从入选国家名录和省名录的项目开始,一项项进行三维建模,并建立资源数据库,尽快建立我市数字博物馆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站,将其成果上网,方便宣传和交流。经过3到5年的建设,相信能收到好的成果。
东莞,南粤大地上这颗历史文化的明珠,在新的历史时期,必将绽放出新的光彩!让我一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