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东莞实现高水崛起》,其中推进我市家庭教育健康发展,就是构建市民素质提升体系,构筑高水平崛起的智力支撑重要措施。东莞的家庭教育相对于教育系统中的其他环节来说相对滞后,成为东莞教育发展瓶颈,制约着东莞高水平崛起的智力支撑,及需解决。

  一、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

  1、教育的“父者”想象较重的需要。“父者”想象就是指那些以“父者”自居的人总是想象着对他人施行严格的规训束缚。当今的家长们都是从成人的文化心理和生活体验出发或多或少把传统的“父者”强权植入孩子稚嫩的心理,无视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既规训着孩子的行为,也束缚着孩子的心灵,甚至严重影响了孩子的身心健康。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一种家长制文化,“父者”想象虽然有很大的更新,但是就象鲁迅先生在《我们现在怎么做》一文中告诫我们:“中国亲权重,父者更重”。“父者”想象一直深入人心,即便到了今天也没有销声匿迹,而是鲜活地存在着,“父者”想象对青少年儿童灵魂的钳制一直如影随形,也一直影响着家长对孩子的教育。

  2、家长与青少年两者文化差异需要从文化层面审视,儿童文化和成人文化分别属于两类群体文化,它们的标准不同,感受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也不同,当它们相遇时,冲突是不可避免的,而成人文化是强势的一方,它代表着社会主流文化,冲突的结果必然表现成人文化对儿童文化的压制。在当今可以预见未来青少年面临的生存、巨大压力面前,家长就过于强调学习,忽视孩子作为生命个体成长的多种需求,表达的欲求,限制了孩子的思维发展。即使有个别孩子提出异议,家长从成人的文化心理和生活体验出发,软磨硬泡又重把孩子纳入精心设置的规训轨道。曾有媒体做过关于学生对家长说知心话的小调查,学生说得最多是,请给我自由,不要再像犯人一样的把我囚禁在你们认为我很理想的“笼子”里。

  3、东莞的现实需求:

  (1)东莞是一个短时间由农业社会走向工业化,信息化的社会,因此市民和育儿文化的积淀不足,特别是镇一级市民和社会育儿文化积淀 状况更差。村民几乎“一夜”之间变成市民,他们自身所受的教育水平,身份转变的培训几乎空白使他们迫切需要培训,就如一名亲子教育工作者所言:她收集到很多有一定文化素养的父母所讲的困惑:回想一下当孩子出生时,我们内心是多么喜悦和骄傲啊!可是,为什么?几年后,心头肉就变成了心头刺,无比开心变成了无比闹心,无比骄傲变成了无地自容。做父母也需要“资格证”,不懂得孩子就培养不好孩子。爱孩子是一种本能,连动物都会做。但如何去爱,都是一门伟大的学问啊。所以对东莞来说尤为需要加强家庭教育的培训,特别是镇一级。

  (2)东莞是一个多元的文化交融的城市。东莞既有自己多年育儿文化积淀,又有来全国各地,世界各地育儿文化札根。是多种育儿观碰撞、交融,因而要做到汲其精华,去其糟粕,既弘扬了本地文化中的优秀育儿文化,又接纳外来优秀的育儿文化,并使其融为一体放出异形。

  (3)东莞特殊家庭较多需要。在东莞存在着多种特殊类型的家庭。如单亲家庭,重组家庭,准单亲家庭,准给合家庭,空巢家庭,这类家庭的孩子教育更需要科学、正确丰富的育儿文化来指导,因其家庭组合不符合社会的主流文化,这类家庭孩子由于亲情不到位或缺失家庭,人际关系复杂,容易让孩子产生不安全感,情感上的饥饿感产生心理问题,学习问题,人际交往困难问题等等,这类由家庭的影响而造成的问题,势必需要回归到各自家庭中去寻解决之道。

  4、东莞实现高水平崛起的需要。东莞高水平崛起需要实施人才强市,强化高水平崛起的智力支持。人才是高水平崛起的一个保障,其重点是引才,引进人才也存在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解决人才子女读书问题,而这一读书问题并不是简单的有优质学校上学问题,社会教育水平、教育环境,即整个东莞社会教育系统,工程中家长教育水平也是重要一环。历史有孟母三迁的典故,现代有《我的事业是父亲》的作者蔡笑晚为了孩子学习,举家多次搬迁。这都告诉我们中国的家长为了孩子的成长环境,父母是不计代价。就像原深圳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刘应力在2011年12月29日东莞市第十三届市委第一次中心组学习会上讲:如何留住会才应是东莞长期以来思考的命题。刘应力用通俗的语言概括地说,要留住人才,第一、这座城市是有梦想而且能完成梦想的地方;第二、老婆、孩子、丈母娘喜欢的地方。即不仅要有人才喜欢的环境,还要考虑其家人的工作、生活、学习环境。这其中第二点中家庭教育就是重要一环,如果家长育儿水平差距大,少了共同语言,难产生共鸣,人才难融入当地社会。由此差距而导致孩子群体素质的差距,学校教育水平、社会教育辅助水平差距,留住人才文化氛围就难以形成,孔雀东南飞的概率就高了。

  办    法:

  二、对策:政府主导、学校主战、社会参与。

  (一)政府主导:

  1、政府主要加大投入,做出专项预算,专款专用。

  2、组织人员或委托社会组织,根据东莞实际编写家长读本。

  3、编制学校与社会指南。

  4、请专家指定一些读本,定期组织大型主题讲座。

  5、进一步完善各级学校的家长学校。加大对其投入,定时、定内容(分期)定任务(人数),加大对家长学校人员的培训。

  (二)学校主战场。学校应对家长学校教育工作制度化常态化

  1、应有专人负责家长学校工作,定期组织。

  2、鼓励和引导家长参与学校教育。

  3、组织一些由老师、家长和学生共同参与的活动,辩论会、讲效率,游戏拓展等。

  4、举办一些有关孩子教育成长方面的科普讲座。

  5、欢迎家长以多种形式参与学校教育如:家长学校、家长会、家长小报。

  6、组织一些有针对性的专题研讨会如亲子关系,男女同学交往研讨会。

  7、举办一些传统节日庆祝活动。

  (三)社会参与

  1、社会培训机构增设家长教育培训内容课程和编写教材。

  2、校外教育机构可以发挥其社会资源举办公益或盈利性讲座。

  3、教育部门和社会组织应支持和鼓励家长对学校教育的参与。

  4、充分发挥现有社工组织作用。

  5、设立家庭教育咨询机构。

  6、创办家长培训刊物。 

提案者: 李志扬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