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以来,尤其是实施经济社会双转型战略和城市升级战略以来,东莞围绕建设富强和谐新东莞的目标,实施“优化、整合、提升”的城市升级方略,城市品位不断提升,城市空间布局进一步优化,城市美誉度和竞争力进一步提高。但从与先进城市的差距来看,从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东莞、实现高水平崛起的核心任务和要求来看,我市“组团式”城市品位还不够高,城市空间结构存在着整体空间结构过于分散、城镇空间扩张无序、后续空间资源短缺等问题,严重影响了东莞城市化向高级化转化的质量。因此,要根据珠三角一体化的要求,以“强心、宜居、内畅、外联”为导向,进一步优化城市功能,整合区域空间资源,优化区域空间结构,提高空间利用效率,引导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夯实东莞高水平崛起的基础和平台。

  办    法:

  1.以统筹市域规划为统领,整合城乡用地空间布局。充分发挥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的统筹和引领作用,加强城镇规划管理,以统一的城市规划理念,协调和建设城市,以城乡统筹规划设计为主要手段,大力优化土地利用方式,优化发展形态、产业结构和布局,提升土地利用效率。对市镇村各级城镇中心、城镇新区、产业园区、生态走廊、交通廊道等具体要素进行空间统筹,根据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明确不同的规划政策和建设标准,调整和优化用地结构。加强城市功能、产业空间布局规划,制定出台重点功能区配套政策措施推进重点区域开发建设。加强部门规划合作协调,通过编制综合交通、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公共设施等一体化规划,合理配置稀缺资源,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创新区域合作机制,在积极探索区划调整的同时,建立健全多层次的区域合作机制和重大项目衔接协调制度,推进区域资源共享、发展共荣。

  2.以优化组团城市结构为导向,整合城镇群空间布局。按照城市功能分区和建设高品质城市空间形态的要求,通过整合、创新、提升、强化“中心城区—支点城市——外围城镇”的组团式三级中心城市结构体系,推动城镇体系调整,完善城镇空间布局,优化城镇空间资源配置。围绕构建以专业化为主导、专业化和综合化相结合的城镇职能体系,结合区域发展产业空间、生态空间、交通空间、居住空间等整合要求,打破行政区划,合理划分片区,建设重点中心镇辅之以外围组团的片区组团结构。依据这种思路,可考虑重点优化几个大的组团片区(城市带):一是以莞城核心、松山湖为连线的城市带。重点把主城区建设成全市行政管理中心、文化服务中心和商贸商务中心,把松山湖建设成研发及信息服务中心、企业总部中心、文化创意中心和科技教育中心,打造优质化、低碳化、智慧化的标志性片区和科技文化新城市走廊。二是以虎门、长安为核心的沿海城市带。应充分利用位于珠三角发展脊梁的区位优势和现代立体交通优势,建设临港产业带和滨海新城市带,突出把虎门港建成珠三角地区工业产品、原材料、石化产品的重要港口、保税物流中心和港口新城。三是以常平为核心、以石龙、樟木头为连线的铁路沿线城市带,充分发挥常平、樟木头等镇与内地和香港联系便捷的良好区位,发挥在承接香港商务和休闲旅游等方面形成的优势,重点建成区域性商贸流通中心、铁路交通枢纽和铁路物流产业带,突出将常平镇建成衔接大京九沿线和珠江三角地区以及海外的双向物流集散基地。四是以塘厦镇为核心的绿色生态城市走廊,充分发挥丰富的生态资源优势和与深圳、惠州联系便捷的优势,发展山区休闲特色产业,合作开发“坪清新”(深圳坪地、东莞清溪、惠阳新圩)产业合作示范区,打造生态城市带与合作产业带。

  3.以建设轨道交通走廊为主线,整合公共空间资源。要科学组织好城际轨道客运铁路、与城市轨道的分工协作,加强轨道交通与其他公交方式的衔接,并以此引导城镇体系和空间结构的优化。同时应配套制定具有系统性、连续性的公共空间专项规划,对跨越不同用地范围通向交通枢纽或重要公共设施节点的空中连廊、地下通道和公共竖向交通空间等公共空间,要明确其整体系统结构,对其中的核心区公共空间要开展景观设计,并与城市街景、公园、广场等公共空间相衔接,建立立体化、人性化和多功能化的高品质公共空间。

  4.以推进“三旧”改造为抓手,整合存量土地空间资源。要在前几年“三旧”改造取得战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制定完善“三旧”改造的中长期规划,完善相关政策法规,把“三旧”改造与存量土地资源整合、城市环境更新、城市功能置换、城市产业升级有机结合起来,为东莞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升级提供较为充足的空间,为东莞打造宜居城乡、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提供土地承载力支撑。  

提案者: 王思煜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