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日益明显,世界各国正积极实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战略行动。如何在保障社会和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成为了我国不能回避的挑战。
面对国际形势和挑战,国家提出了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到2020年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减少40%-45%,并将其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根据国家环保部的数据,建筑业占全国碳排放总量43.7%,成为了我国减排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推进低碳生态城市建设和绿色建筑,是完成此项目标的重要手段。
低碳生态城市是围绕能源消耗、经济模式、环境改善等方面,将低碳目标与生态理念相融合,实现“人-城市-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复合人居系统,具有复合性、多样性、操作性、高效性、循环性、共生性、和谐性等基本特征。目前,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已经于2010年8月在北京确定了5省8市(广东、辽宁、湖北、陕西、云南和天津、重庆、深圳、厦门、杭州、南昌、贵阳、保定)作为国家发展低碳工作的试点区域。
二、低碳生态城发展形势
城市作为人类最大的聚居地,是温室气体排放最主要的排放源,也是实现低碳生态发展的重要载体。为贯彻落实中央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战略部署,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建设,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提出发展建设低碳生态城。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推动下,低碳生态城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得到了迅速发展。住建部城市科学研究会主编了《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战略》,着重分析了中国在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发展低碳生态城的紧迫性及发展战略。
为了增加城市发展的竞争力,增强招商引资的吸引力,各省市地区纷纷加快了建设低碳生态城的步伐,对新建城区、科技园区等提出建立低碳生态示范区,将既有城区或园区升级、改造成为低碳生态城,如:中新天津生态城、无锡太湖中瑞低碳生态城、湖南长沙大河西区等。
与松山湖园区毗邻的广州和深圳,已经开始低碳生态城的规划和建设,如:深圳光明新区低碳生态示范区、广州中新生态知识城等。松山湖如何在未来的发展中保持其优势,提高其招商引资的吸引力,将其优越的生态环境转化成经济增长的动力,既存在着挑战,也拥有着机遇。
三、发展低碳生态城的效益
发展低碳生态城市不仅是实现人类社会长远发展重要手段,是我国推进可持续城镇化的关键,也是促进城市经济转型、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实现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契机。目前低碳经济正在成为新一轮国际经济的增长点和竞争焦点,而“环境权益类交易市场”(简称:环交所)正是将城市节能减排、生态修复工作转化为现实经济价值的重要平台。
在这些交易平台上,低碳生态城项目可以通过“清洁发展机制”与发达国家合作,交换“排放减量权证”。这不仅是改善了生态环境、提高了居民生活质量的“益事”,也是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利事”。例如,在绿色交通方面,郑州快速公交BRT项目,采用欧Ⅱ排放标准与瑞士格鲁特公司签订了21年的合同。经过测算,该项目每年减排指标17万吨,预计交易额折算后每年获利约为1400万人民币,总利润近3亿人民币,“十二五”期间将帮助郑州减排约85万吨。发展低碳生态城不仅从环境方面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也促进了当前城市经济的发展。
在绿色建筑发展方面,住建部要求低碳生态园区既有建筑50%需改造成为绿色建筑,新建建筑的80%需设计为绿色建筑。这为我市实现国家和广东省的绿色建筑发展目标和任务提供了保障。
四、松山湖发展低碳生态城市的紧迫性
第一、从环境保护方面来看,松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设立已有十年,优美的自然环境是该开发区的一大特色。松山湖拥有8平方公里的淡水湖和14平方公里的生态绿地,它们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大规模的城市开发过程,不可避免会对生态系统和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
第二、从企业需求来看,当前高层次的国际和国内企业不仅关注自身的经济效益,而且担负着重大的社会责任和减排压力。许多企业已制定了企业内部的绿色发展规划和减排措施,如:在新项目选址优先选择低碳生态城园区、厂方租赁或建设必须获得绿色建筑认证、员工出差必须入住获得绿色建筑认证的酒店等,预示着对产业园区的选择提出了新的要求。
第三、从周边竞争来看,2007年-2010年,落户深圳光明低碳生态新区的企业已达281家,其中有杜邦、葛兰素史克等8家世界500强;有研祥智能、迈瑞医药、星源材质等行业龙头或民营领军骨干企业;信息、平板显示、太阳能光伏、LED光电、生物医药等形成了“绿色产业”组团。2010年,广州也启动了中新低碳知识城的建设,打造成为一个引领广州乃至广东省产业高端发展的新引擎;要在知识城汇聚全球的精英人才;要把知识城建设成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生态宜居新城。夹在中间的松山湖园区面临着周边新区的挑战。
五、松山湖发展低碳生态城的优势
松山湖已具备申请低碳生态城的几个优势。这些优势不仅大大降低了建设低碳生态城的投入,也大大缩短了升级成为低碳生态城的过程和时间。经过总结,主要有六大优势:
第一,松山湖拥有8平方公里的淡水湖和14平方公里的生态绿地,经过10年的培育,已经成为了东莞的“绿肺”,对二氧化碳的吸收和固定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二,松山湖72平方公里的规划面积,为实现绿色交通、绿色出行提供了便利。目前园区已建成122公里绿道系统和公共自行车系统,已能够大大的降低园区内因交通产生的碳排放。
第三,松山湖目前的企业基本不是高能耗的企业,而未来的招商引资方向也是针对低能耗的绿色、高科技和创意产业,园区的既有碳排放量基数较其它园区低。这为实现低碳目标和碳交易提供和良好基础,也为打造一个特色鲜明的低碳生态园区提供了思路,那就是“技术创新型”和“绿色产业主导型”的低碳生态园区。
第四,松山湖园区内已有的配套和设施,有条件打造各种类型的绿色示范基地,如:绿色校园示范基地、绿色交通示范基地、绿色住宅工业化示范基地、绿色住宅小区示范基地、绿色建筑材料和技术展示基地等。
第五,我市“十一五”期间已经开展了大量的节能减排工作,如:淘汰落后腾出容量,实施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资源综合利用,推广新能源、新技术,建筑节能,绿色交通等。
办 法:
六、建议
将松山湖升级成为国家低碳生态示范城市,既符合了我国、我省以及我市在“十二五”期间实现碳排放减少的目标和需要,也为松山湖在未来实现新一轮的经济腾飞创造了更多的机会。松山湖已具备了多个发展低碳生态城的有利条件,建议把握好机遇,将松山湖建设成为国家级低碳生态示范城市,主要工作内容包括:
(一)建立低碳生态城的指标体系
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特色与共性相结合的原则,既要考虑设定的指标在近期能够实现,又要考虑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建立具有一定预见性和超前性的指标体系,在自然环境、人工环境、生活健康、基础设施、管理机制、经济发展、科技创新、就业、交通等涉及生态环境、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以及区域协调等各方面提出发展规划,建立相关指标评价体系。
(二)开展现状调研,提出总体规划
针对生态环境、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以及区域协调等内容,调动各职能部门,开展现状调研,提出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案。总体规划应坚持资源利用、生态环境和发展模式可持续的原则,重点突出生态优先、以人为本、新型产业、绿色建筑、绿色交通等特点,将东莞松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成为国家低碳生态示范城市,为我市高水平崛起多作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