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公共交通发展工作,明确实施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按照“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原则,加大财政对公交发展的扶持力度,加快运力投放,完善公交线网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实现了“100%镇有站、100%符合通客车条件的行政村通公交和100%有候车亭”的目标。
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城市道路交通拥堵问题日益显现,对公共交通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各界对公交服务水平问题的反映仍然较为强烈,主要集中在班次密度不足、部分公交车辆车容陈旧、安全事故多发、司乘服务态度不佳、特殊人群优惠乘车政策未完全落实等方面。近年来,交通部门不断出台管理措施,加大服务质量监督检查力度,逐步健全惩处和退出机制,尤其对冲、绕红灯等严重交通违法行为的处罚措施不可谓不严厉,却未能取得标本兼治的效果。究其根本原因,主要是以民营资本为主的市场化运营体制,而财政投入力度仍然不足,难以匹配公共交通的社会公益事业定位。
一是民营资本加大投入的积极性不高。多年来,我市公共交通基本上由民营资本投入,随着公交运力规模的不断扩大,市场竞争激烈,加上燃油成本、用工成本持续上升,公交经营的利润空间一再受挤压,相当一部分公交企业面临亏损。在无利可图的情况下,民营企业在增加运力、开辟冷线、更新车辆、提升服务等方面,继续加大投入的积极性和能力都不足。据统计,城巴单车每公里平均收入为3.81元,成本却达5元,也就是说,车辆越多,开行线路越多,亏损就越严重。尽管城巴公司由市财政进行补亏,但也仅仅是补亏,经营多年来从未实现过盈利。放眼北京、上海,还有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中山这些周边城市,都在近年重新回归了国有资本为绝对主导的公交运营体制。
二是财政补贴力度仍需加大。市政府于2007年出台了财政扶持公交优先发展的政策,将城巴和镇内公汽纳入市镇两级财政补贴范围,但已明确定位为城市公共交通的跨镇公交并未纳入补贴范围。从近年的财政补贴情况来看,除了城巴亏损得到市财政的足额补贴外,部分镇并未完全落实对镇内公汽的财政补贴,据统计,2011年对镇内公汽实施了财政补贴的仅有15个,个别镇甚至多年来从未对公交进行过补贴,连公交企业按规定承担老人、残疾人、学生等优惠乘车任务都未能得到应有的补偿。
办 法:
当前,公共交通作为社会公益事业和民生工程的定位,已在全国上下形成了一致共识,因此,我们必须迅速转变观念,将公共交通作为政府向广大群众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和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来发展,确立政府主导的公交建设投入机制,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是从根本上提升公交服务质量的关键所在。现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加快推进公交体制改革。由市政府成立公交体制改革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制定科学、严密、可操作的体制改革方案,成立几家国有全资或控股的公交公司,国有控股比例在51%以上,允许现有的公交企业参股,对现有的公交线路经营权逐步进行回收,车辆由国有公司择优以不低于中介评估价进行收购,形成国有资本主导的集约化、规模化运营的格局,建立规范的成本控制体系,按照“保本微利”的原则,公交运营亏损由市镇两级财政进行补贴,并确保企业合理的利润率。整合全市汽车站场资源,合理调整布局,建设长途站场和公交枢纽站,做好铁路、城轨、轻轨、高铁、客运口岸的无缝衔接。
二、加大政府对公交的投入。市政府要加大对公交发展的财政扶持力度,将支持公共交通发展的资金列为每年度公共财政支出的重要部分,形成长效投入机制。进一步完善公共交通发展扶持政策,将所有公交经营主体统一纳入市镇财政补贴范畴,制定完善的公交企业成本控制规制和利润控制体系,允许公交企业实现合理盈利。逐步统一全市公交票价标准,加大票价优惠,造成的企业亏损由市镇两级财政全额补偿。
三、大力发展智慧公交。尽快推广智能乘车系统在全市公交行业的应用,并以其为依托实行刷卡优惠、换乘优惠。利用已搭建的GPS监控平台,研究建立公交智能调度和管理系统,转变传统、低效的人手调度模式,根据实时路况、客流变化等数据科学调度公交运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同时通过移动通讯平台向乘客提供实时的公交运行和到站信息,全力打造“智慧”公交。
四、努力发展低碳公交。倡导低碳运输、绿色发展,出台财政补贴政策,引导、鼓励和支持公交企业提前更新“黄标”车型,推广应用纯电动、混合动力、LNG等新能源车型,打造绿色公共交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