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人们首先会想到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但笔者在调研中发现,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也不容忽视,这种状况在中学教师中表现更为明显。据调查,教师心理问题的产生主要有几方面的原因:
一是社会、学校、学生对教师职业的要求越来越高,期望值越来越大,教师工作更为繁重和忙碌,不但有备课、批改作业等日常工作,周练、月考、统考等也让教师疲于应付;二是目前一般以优秀率,升学率,高考一、二本上线率等作为对教师的评价标准,教师一刻都不能松劲,压力比较大。第三,教师本身也面临着升职、晋级、继续教育等自我发展的压力。
随着国家各种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分数”、“评比”、“下岗”这种竞争的大环境下,教师的工作节奏日趋紧张,教师不仅要抓各种日常事务如上课、管理班级、辅导学生、备课、作业批改以及自身学习,而且还要抓各种考试及评聘中教学质量、教育升学、学历、电脑、论文等等,这些工作压得老师喘不过气来。缺少文体、娱乐活动,久之积劳成疾,患有各种慢性疾病,如忧虑、烦躁、郁郁寡欢、慢性咽炎、脊椎疼痛、脑力疲劳、心理疲劳、肿瘤、高血压、冠心病、溃疡病等。有的教师患病后担心自己不能继续从事教育工作,担心子女的抚养和全家生活的安排,从而产生严重的精神负担,导致心理病态和身心疾病。教师是育人的园丁,如果园丁的身心出现问题,肯定会影响到学生的健康成长。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为了教师的身心健康。
办 法:
1、全社会营造有利于教师身心健康的氛围。教师的心理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讲是社会问题在老师身上的曲折反映,因此,解决教师的心理问题必须标本兼治,整体联动。教育系统应联合政府相关部门、大众媒体等构建“重视老师心理健康”的工程,通过开展“教育宣传”等活动,以科学的舆论引导社会、家长了解教育,理解教师,为教师创造一个融洽、温馨、积极进取的工作环境。
2、转变老师管理方式。作为一个睿智的学校领导者,不应该只把自己想达成的目标交给属下,然后退到一旁,而是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尽一切力量,主动协助你的下属把事情做好,使之凝聚为一个有力的团队。作为学校,要从工作、学习和生活上多多关心教师,不要等老师生病住院时才去关心。要相信人、依靠人、发展人,创造一种和谐、宽松的办学环境,把学校办学理念渗透到学校各项工作中,内化为全体教师的实际行动。
3、合理配置教师编制。要按学生数配满教师编制,减轻教师沉重的课业负担;建立专职辅导员队伍,负责学生课外各种兴趣活动的组织、指导以及看护管理,把教师解放出来,既有利于老师健康,又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4、建立公开、科学、规范的教师工作业绩评价机制。由于教师职业劳动的特殊性,我们不可能仅用教育成果去评价一个教师的劳动。长期以来,对教师的评价一直处于模糊的境地,缺少一种简单易行的评估体系来对教师的劳动和成果作出最终公正公平的评价。用学生的考分来评价一个教师能力的高低并不科学完整。因为所教班级的不同,学生基础的迥异,考试状态的好差都和学生的考试成绩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用公开课或者教学比武也不能确切评价一个教师,公开课或者教学比武往往渗入了很多集体的智慧,一个好的教研组往往能打造一个本不是精品的精品。用一个教师发表的论文数量来评价一个老师更不全面,文章和教学实际相悖的例子比比皆是,论文的数量和教学水平不一定成正比。教育部门要建立公正、科学的教师工作业绩评价机制,引导老师朝素质教育的方向发展,克服应试教育环境下片面追求分数而导致的教师和学生身心方面的畸形发展。
5、加强老师文体活动及健康查体。一是大力加强学校教职工体育、娱乐设施建设。建立教师专用活动室,购置乒乓球台、台球桌、健身器等设施。二是确保每位老师每天至少有一小时的文体活动。让教师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体育锻炼,释放压力,消除疲劳,强健身体,愉悦心情。三是对教师每年进行一次健康检查,体检时要增加心理健康项目。各学校对本单位教师的健康情况要进行分类建档,根据健康、亚健康、患病人群分别采取有效防治措施。
6、教给教师正确排解职业压力的科学方法。职业压力,自古有之;七十二行,行行有之。学校要创造条件开展教师的心理健康咨询和辅导工作。要引导教师正确认识和科学化解职业压力,通过多向比较,寻求教师职业在整个社会职业体系中的恰当位置,使教师找到职业平衡点;指导教师通过自身努力,提高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迅速弥补个体的职业差距;积极建立沟通平台,实现教师职业压力的科学化、合理化的消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