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自1997年落实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来,制度得到不断完善和健全,内容由开始之初仅有的生活保障发展到今天包括基本的生活保障、教育保障、医疗保障、住房保障、殡葬保障,涵盖面广;此外还有配套的医疗救济、临时救济、春厦荒救济和冬令救济等政策措施;硬件方面有东莞市救助站、儿童福利院、新涌医院、镇级敬老院;可以说,我市的救助、救济体系是非常完善和有力度的。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发现流浪精神病人上送难、流浪乞讨重复救助等现象,困绕镇街的救助、救济工作。
一、基本情况
1、流浪精神病人上送难。以高埗镇为例,调查显示,全镇目前有外来流浪精神病人4人(三男一女),集中在振兴中路长期流浪,影响市容。
2、流浪乞讨重复救助。以高埗镇民政部门窗口救助登记显示,有少数外来乞讨人员每年有2-3次重复求助。据救助窗口人员反映,甚至有强行撒懒、过分要求高救助金额、冲击正常办公的行为。根据民政系统信息显示,这些人员经常流浪各镇,乞讨求助,手段雷同。
二、主要原因
1、流浪精神病人上送难的原因。旧新涌医院规模细,床位少,能收留医治流浪精神病人容率小,由此易发生拒收镇街上送的流浪精神病人。如2008年端午节,高埗镇公民政部门上送一个裸体的流浪精神病女青年,当时新涌医院以无床位为由拒收,最后只好重新送回高埗放走。新的新涌医院落成使用后,其规模、床位数量等信息,镇街难以了解,新涌医院也没有主动向镇街发布信息,信息不通,造成镇街上送困难。形成流浪精神病人救助设施使用率不高,资源浪费。
2、流浪乞讨重复救助的原因。职业乞讨,专门向政府救助窗口求助,在各镇街间来往流浪,这类人有身体健康的、有残疾的,有自称爱滋病的或其它重病的。这些人利用民政部门的救助职能,专门到救助窗口求助为生,这些人都曾入住市救助站,但最后走上职业乞讨求助之路。
办 法:
建设和谐幸福新东莞,是时代的趋向,完善和健全我市救助体系,维护和保障弱势群体的利益,是时代的要求。对此,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1、加强信息沟通,充分发挥救助设施的作用。建议由市卫生局、市民政局、市公安局联合行文,把市新涌医院的救助职能、基本情况向全市各镇街公安、民政部门介绍,方便镇街与新涌医院信息互动,达到流浪精神病人有地方可送,有地方得到救助,使镇街上送流浪精神病人易,使新涌医院救 助流浪精神病人的职能充分发挥,设施充分利用,为我市社会和谐作贡献。
2、从政策上堵塞救助漏洞,将救助资源落到真正需要救 助的困难群众身上。建议由市有关部门联合制定措施,解决向政府救助窗口职业乞讨求助行为,通过法律法规制度的途径制止撒无赖、冲击窗口办公的恶性事件发生。
提案者: 高埗镇政协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