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被称为台商之都,是台商在大陆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也是台商在大陆发展最好的地区之一。据统计,目前在莞注册的台资企业超过4500家,有近10万名台商长期在东莞工作、生活。作为东莞经济发展的一股重要力量,台资企业对加快我市经济与国际市场接轨、提升企业管理水平、调整产业结构以及引进各类人才等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随着国际经济发展变化,东莞产业的不断提升,台商企业也有着转型升级的需求,而有部分台资企业正处于转型困难期,急需支持和帮助。
一、我市台资企业遇到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一)油价持续攀升、人民币升值、原材料价格快速上涨等因素导致企业经营成本急剧上涨。随着近期国内油价持续攀升、人民币持续升值、国内持续通涨、原材料价格快速上涨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以出口为主的台资企业普遍表示经营越来越困难,外销形势不容乐观,要转型做内销又困难重重。
(二)结构性用工短缺、工资上升,使台资企业面临日益紧迫的经营压力。 近年来,由于长三角经济的崛起,西部大开发的启动,加上不少劳动力输出地的经济快速发展,就业机会增多,造成原来在东莞等珠三角地区工作的外来务工人员向华东、华北或东北等其他地区分流,使东莞出现了结构性用工短缺状况。为缓解劳动力供应日趋紧张的状况,我市自2004年起连续大幅提升最低工资标准,从2004年的每月450元提升到2011年的每月1100元。最低工资的大幅提高,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不少企业的招工难问题,但对大多以传统产业为主的台资企业来说,工资上涨并不是一个轻松的选择。劳动力成本的节节攀升,让很多台企开始吃不消,因此纷纷考虑转移到越南建厂。据了解,目前越南工人薪金大约每月100美元,折合人民币700多元,而目前东莞一个最普通工人的工资都要2000元。相比之下,越南劳动力成本优势明显。
(三)“资金吃紧”已经成为台资企业生存和转型升级的一大难题。传统的制造业转型升级对资金有极大的需求,虽然我市之前也出台很多措施帮扶台资企业,但在当前货币政策紧缩格局下,台资企业仍然面临融资难问题。在莞的台企大部分是“两头在外”的经营模式,大部分资产都在台湾。当在东莞的企业出现资金周转困难时,因没有抵押物,在莞融资困难重重。
二、在莞台资企业面对困难的现行做法
据了解,目前我市部分台资企业应对当前的困难的方法有如下四种:一是迁厂到东盟的越南。特别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零关税更为该区域的投资优势增加了砝码,让东莞不少台企考虑外迁;二是企业转行,做贸易或服务业;三是为保原来的经营成果,提早结业;四是继续做制造业,但必须转型升级减少人力密集度。
办 法:
台资企业的发展,牵动着两岸人民的心,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两岸的交往势头喜人,台资企业的成败去留问题成为了双方都关注的焦点。如何留住台资企业,如何进一步支持台资企业转型升级,鼓励台资企业继续在东莞发展壮大,我们提以下几点建议:
(一)建立莞台企业联系制度,为台资企业融入本地经济、转型内销提供合作的平台。 建议发挥东莞本地企业与台资企业资源互补的优势,建立莞台企业联系制度,定期组织本地企业与台资企业进行座谈联谊,沟通企业发展转型的经验,通过本地企业,带动台资企业转型升级,特别是为台资企业寻求转型内销的渠道和机会,对本地企业来说,也可以借鉴台资企业先进的管理理念和外销的资源优势,促进两地企业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使在东莞投资的内外资企业共同发展与进步。
(二)进一步加大对台资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拓宽台企融资渠道。加大我市各种惠台政策的宣传力度,指导台资企业用好用活优惠政策。探索台资企业联合组建互助型信用担保机构,支持各类信用担保机构为台资企业融资提供担保,积极引导和协调金融机构加大对台资企业的信贷投放,拓宽台企的融资渠道。充分利用我市两个“10亿元”专项基金,优先支持台资企业进行技术改造、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三)搭建校企合作平台,解决台资企业用工瓶颈问题。建议建立校企人才培训制度,特别发挥我市各职业院校培养专业技术性人才的优势,学校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转型升级所需要的技术型专业人才;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建立学生到企业的培训实习制度,企业委托培养制度,解决台企用工瓶颈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