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委、市政府一向高度重视社会治安和民生工作,连续五年把社会治安工作作为每年的“十件民生实事”之首。自2006年起,我市从治摩办的“风暴1号”开始组织了一系列的铁腕治摩行动,掀起了重点针对犯罪分子利用摩托车抢劫和以出租屋为聚居地的“断腿端窝”行动,亦配合出台了《东莞市整治本地摩托车工作实施方案》等一些方案和法规,做到了有条不紊、有法可依。
5年来全市刑事案件立案数下降15.7%,抢劫立案数下降25%,重点整治地区治安状况实现明显好转。市民对社会治安的满意率从2006年4月的43%大幅提高到了现在的91%。验证了政府“用5年时间实现东莞社会治安的根本性好转”的庄严承诺。 2011年12月20日,我市成功蝉联了“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并在参加复评的全国地级市中高居第二,这个反映城市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国家最高荣誉,饱含了我市广大公安干警的汗水及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心血。
在当前社会维稳压力不断加大的情形下,针对春节节前治安环境时有反复,重点场所、复杂地区偶有治安案件发生的现象,并为进一步加强我市社会治安综合管理,建设平安东莞,个人谨提出以下建议,以供参考:
办 法:
一、整合警种,建立交巡警重拳打击犯罪。据悉我市的治安压力其中一个原因是警力不足。目前我市警力是按户籍人口来配的,较难满足我市近千万常住人口的实际。而我市经济活动频繁,流动人口众多,也给社会治安管理带来一定压力。
建议我市效仿重庆市整合交警和巡警等警种,建立交巡警,实现一警多用,重点部位、复杂区域,广设交巡警平台,巡逻车、摩托车、GPS定位、视频监控等多种先进警务技术配合,达到全天候巡逻、及时出警、震慑犯罪的目的。结合我市实际,学习兄弟城市的有效经验,不断完善警务警种体制,多警联动,充分发挥交巡警、派出所、居委会“三位一体”的社会治安防控网络,让人民群众时刻感到安全感,犯罪分子时刻感到震慑感,保障社会稳定和民众安全,建设平安东莞。
二、治摩打黑,“持续治摩、打击黑的”并重。自2006年我市铁腕治摩以来,社会治安大为好转,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率不断攀升。摩托绝迹之时,黑的确有抬头之势,报端有“运政执法领导误坐黑的被打”的新闻,也有犯罪分子从飞车抢劫转变到将人强掳至车内行劫的事情发生。建议将打击黑的的力度、广度、强度提升到治摩的位置,只治摩不打黑或不强力打击黑的,社会治安就有漏洞、就有毒瘤,的士是人民群众出行的常用工具,打的也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行为。作为外来人口居多、农民工占相当比例的工业城市,只有治摩打黑并重,才能让犯罪分子失去便捷的犯罪工具;只有治摩打黑并重,才能真正实现不断进步的治安环境。
三、群防群治,强化基层社区居(村)委会的治安作用。根据我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第三条第四款的明文规定,居委会有“协助维护社会治安”任务。而随着我国经济活动的频繁,流动人口的增加,社区居(村)委会维护社会治安的职能各地均有弱化的现象。城中村、出租屋等场所历来是犯罪温床和治安死角,我市也适时成立了社区警务室和联防队,较好打击和震慑了犯罪活动。针对我市外来人口众多的现实,建议以地方法规的形式强化各个社区居(村)委会的治安地位和作用,明确治保主任权限,建立健全村治安信息收集员、护村队伍,发挥退休人员、家庭主妇的作用,人人讲治安、户户治安员,群防群治,让基层群众成为维护社会稳定、搞好治安环境的重要力量。
四、信息采集,发挥二代身份证优势,加强外来人口的管理。第二代身份证融入了IC卡技术、防伪性能高。我市常住人口居多,维稳、治安压力大。建议我市充分发挥二代身份证技术优势,加强入莞外来人员的信息采集,为出租屋、酒店、用人单位等场所统一配备信息采集终端,加强车站等场所的身份信息抽查,据悉目前火车票已基本实现实名售票,如有条件可在我市内全面实行汽车票的实名售票,方便群众也便于信息采集。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全方位做好人员信息采集工作后,即可威慑犯罪分子不敢随意出入东莞,也便于发生案情后公安干警按图索骥破获案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