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11年我市的财政收支预算状况:
2011年我市财政预算收入为863.6亿元,上划中央和省后市一般预算收入305.6亿元,增长10%。市一般预算收入加上基金预算收入58.6亿元,上级税收返还、上级补助收入、上年结余等67.1亿元, 2011年我市可支配财力为431.3亿元,可支配财力实际增加27.6亿元。2011年市财政支出400.8亿元,其中镇街分成141.5亿元,市支出259.3亿元。市安排的支出259.3亿元中,主要集中在拨镇街教育、公安等经费30.9亿元,市直部门基本支出38.4亿元,一般项目支出134.9亿元,基本建设支出55.1亿元。预算安排项目非常多,也很明确。我们可以看到镇街基本公共服务专项补助为7.0亿元,当然也还有其他一些欠发达村定点帮扶资金安排等(数据来源市财政局政务公开信息)。
二、基层社区(村)社会管理工作经费支出情况:
随着我市镇村城市化进程加快,社区(村)的社会管理工作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治安、环卫、社区公共服务等方面都对社区经济形成较重的负担。通过对一个镇街的调研,我们了解到该镇街各社区(村)2010年治安经费总支出4236万元,占当年纯收入的43.48%,环卫经费支出2525万元,占当年纯收入的25.93%,教育、计划生育、公益路灯三项公共支出合计1992万元,占当年纯收入的20.45%。以上用于社会管理工作方面的主要公共支出占当年社区纯收入89.86%,给社区收支构成相当大的压力。从2010年该镇街年报来看,有12个社区(村)由往年积累资金中提取弥补当年支出,全镇弥补支出金额达1928万元。
客观地讲,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我市的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市镇(街)两级财力不断增强,也得到了上级的肯定和群众的认可,但是作为最基层的社区(村)的集体经济却不容乐观,土地资源消耗殆尽,不少社区(村)财力收入来源仍然以物业和土地租金为主,不具备自主造血功能,这些都严重阻碍了社区(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有的甚至还不如以前,有的社区(村)负债率高,连必要的基本支出都很吃紧,如果不解决好这些问题,将影响到基层的社会管理工作,不利于建设和谐社会。
办 法:
(一)市镇(街)两级应进一步加强和完善预算管理,积极组织财政收入,确保财政收入任务的完成。优化财政结构,合理安排财政支出。通过细化预算内容,科学准确核定预算标准,合理分配财政资金,进一步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开源节流,统筹各项财政收入,做大财政 “蛋糕”,从财力上保障民生建设资金。
(二)通过转移支付手段,由市镇(街)两级对社区(村)治安、环卫、市政等公共管理经费开支进行适当补助,减轻社区(村)在这几方面的经济负担,有利于改善社区环境,促进社区和谐健康发展。通过转移支付手段,对辖区内各社区(村)进行相应的公共支出进行补助,补助标准可综合考虑社区(村)人口、辖区面积或经济状况等因素,制订相应的补助措施及标准。通过经费补助切实解决社区(村)在社会管理工作中财力紧张的状况。
(三)继续加大民生领域投入,让财政收入真正做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加大对教育、社保、文化等方面投入,强化义务教育,构建基本医疗、社会保障体系,促进本地文化繁荣和发展;加大对社区基础设施的投入,切实做好社会管理工作,创造良好的居住和生活环境;继续做好帮扶补贴,切实改善社会弱势群体生活。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进一步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确保新增财力的70%以上用于民生。
(四)加大财政检查力度,以制度建设为根本,以监督检查为保障,形成了一套科学、规范、高效的民生资金管理体系,确保各类民生政策落到实处,资金用到该用的地方,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建设“民生财政”,大力推进以部门预算、集中支付、绩效评价“三位一体”等为主要内容的财政管理改革,逐步建立运行有序、管理规范、监督有力、科学高效的财政运行机制。在继续细化部门预算改革,提高预算透明度,提高预算安排民生需求最大化的同时,应着力构建“动态预算”监控体系,掌握预算资金的分配结构与流向,并将财政监督与财政改革、财政信息化建设结合起来,使财政监督贯穿于财政运行各个环节的有效动态监控之中。
民生财政建设不仅涉及到我市社会管理和各项事业的方方面面,而且又与社区群众利益密切相关。我们希望我市今后将进一步加强财政管理和财政改革力度,加大对社区(村)民生事业的财政扶持力度,为建设幸福新东莞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