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新形势,我市提出了“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东莞、实现高水平崛起”的发展战略。东莞正处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的关键时期,产业优化升级需要大量受过正规培养的掌握先进生产技能和适应现代化管理的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而我市每年职业学校毕业生数量远未能满足当地就业市场的需要。对此,2010年6月,东莞市教育局、市人力资源局、市财政局向各民办中职学校(含中技学校)下发了《关于对民办中职学校招收我省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学生实行学费补助的通知》(东教职【2010】13号),对我市民办中职招收我省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的学生给予学费补助3500元/年。2011年9月,东莞市教育局、市人力资源局、市财政局向我市各中职学校下发了《转发省财政厅、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我省中等职业学校县镇非农户籍学生享受国家助学金相关政策的通知》(东财【2011】354号),将国家助学金范畴由农村户籍和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扩大到县镇非农学生,资助1500元/年。受政府扶持资助政策的刺激,我市民办中职教育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春天,各民办中职(含技工学校)一、二年级在校生基本能够享受政府财政补贴5000元/年,各民办中职学生规模迅速扩大,2012年我市民办职业技术学校在校学生规模超过3万人。
在我市民办中职教育(含中技)蓬勃发展的时刻,2013年3月,广东省财政厅、省教育厅、省发改委、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等部门联合下发《关于扩大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政策范围进一步完善国家助学金制度的实施意见》(粤财教【2013】54号),2013年8月,东莞市教育局、市财政局下发了《关于做好我市职业教育免学费和国家助学金工作的通知》(东教职【2013】12号),至此就读公办中职的学生政府资助力度进一步扩大,由需要缴纳2000至3000元的学杂费,到实现了全免费。而就读我市民办中职(含技工学校)的学生政府资助每生每年的经费由5000元实际下降为2500元(外省户籍的新莞人子女)至3500元(广东省户籍学生)之间。我市民办、公办职校在公共教育财政分配此消彼长的状况,给民办中职(含技工学校)带来了生源危机、办学经费危机和教师流失危机,甚至可能导致东莞民办职业技术教育整体覆灭的危机,因此亟需我市政府出台一系列扶持资助民办职业技术教育的政策,推动我市民办职业技术教育健康良性发展,与公办职教一道为技能人才培养、经济社会转型和幸福东莞积极贡献力量。
2012年3月,中共东莞市委、东莞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教育改革发展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决定》(东委发〔2012〕9号)明确指出: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关键在人的转型,核心是人的素质和能力提升。必须通过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供良好教育公共服务,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高人的素质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断促进社会和谐。同时,东莞市人民政府《东莞市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东府〔2012〕37号)指出要增强职业技术教育吸引力,完善职业技术教育支持政策和激励机制,逐步推行免费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力度……加大对中等职业学校招收东西两翼及粤北山区学生的扶持力度。
市委、市政府指导性文件明确了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关键在人的转型,展示了党和政府大力扶持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培养技能人才的决心。为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和提高劳动者素质,2013年8月,东莞市教育局、市财政局下发了《关于做好我市职业教育免学费和国家助学金工作的通知》(东教职【2013】12号),这一政策确实促进了东莞公办职业教育大发展,但进一步加剧了我市公办中职和民办中职(含技工学校)在公共教育财政分配上的巨大差距,引起了民办中职(含技工学校)的办学危机。
市府提出的增强职业技术教育吸引力,不应该曲解为增强我市公办职业教育的吸引力,职业“大教育”的格局不应该仅指我市的公办职业教育,也应该包含大力发展民办职业教育,实行“两条腿走路”才能真正实现东莞市中职教育的稳健发展。东莞市的民办中职中技学校与公办中职中技学校,在承担培养职业技术人才方面没有任何本质区别,都是在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都是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我市公办教育为东莞市经济发展培养了高、精、尖人才,而东莞民办职校为东莞企业培养了数以万计的一线实用性、实操性、技能型人才,大大缓解了企业用工需求,具有不可替代的现实意义。目前我市民办中职中技学校拥有在校生超过23000人,也可以说是23000名技术人才,民办职校是我市巨大的公益性财富(资源)和技术人才培养的基地。
而2013年免费政策的实施,造成了公办民办中职教育在政策上的失衡,民办中职学校陷入生存困境。就招生情况统计对比,我市民办中职学校近两年招生情况如下:南博(2012年新生600多人,2013年新生400多人)、育才(2012年新生2197人,2013年新生2014人)、五星(2012年新生1000多人,2013年新生700多人)、智通(2012年新生860多人,2013年新生600多人)、华粤(2012年新生700多人,2013年新生300多人)、南华(2012年新生600多人,2013年新生600多人)、联合技工学校(2012年新生2145人,2013年新生2146人)、宏达(2012年新生近400人,2013年新生320人)等十一所学校,2012年共招新生约9800多人,2013年共招新生约6700多人。政策导致民办中职学校,招生人数严重下滑,与2012年招生人数相比,民办中职教育少招收新生3000多人,下降幅度接近30%。就办学损益情况看,不计办学初期投入,历年来的学校运作经费总体上属于微利或亏损状态。
公共教育财政不是公办教育财政,就读民办职业学校的学生和就读公办职业学校的学生都是共和国的子民,都是共和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学生本质上应没有贵贱之分,公办学校的学生和民办学校的学生应该平等地享有公共教育财政。目前我市拨付给公办中职学校每生每年的培养经费大概在14000元左右,而拨付给民办中职学校每生每年的资助经费在2500元至3500元之间。公共教育财政分配上的歧视,财政分配上的巨大差别,对民办中职中技学校而言已经引起了严重的生源危机、办学经费危机和教师流失危机。如政府不加大对民办学校学生资助的力度,将有可能引发不良情绪,造成恶性循环,东莞民办中职中技学校可能有覆灭的危险,这将影响数万个家庭,以及东莞未来职教的健康发展。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曾指出,“办一个公办学校的钱可以奖励十个好民办学校,这个道理很简单”。
为了确保我市民办中职教育(含中技)的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加大对民办中职的政策支持迫在眉睫。
办 法:
1、建议提高民办中职学校的学位补助标准。
民办中职学校办学经费几乎全部来源于学生的学费,原来年收费为6000-7000元/年(含政府补贴)。 2013年实施的公办职校完全免费入学政策,民办职校如果根据办学成本进行收费,将会产生生源危机;如果也免学费,只能靠2500元/年或3500元/年的政府资助办学,不仅会导致办学经费危机,更重要的是会导致学校停办。公共教育财政分配上的不合理,不利于东莞市整个职教环境的良性发展,不利于职教口碑的树立,反而影响到东莞职教的整体推进。因此建议政府对就读我市民办中职中技的学生在原来资助标准的基础上再增加3500元/生/年,达到每生每年资助7000元的标准,实现公民办中职教育全免费的大好局面,大力推动我市民办公办中职学校共同发展。
2、建议适当增加民办中职学校的经费支持。
政府对民办学校经费投入不足,导致公办、民办学校办学条件和环境差距太大。近六年来,虽然政府设置民办专项基金,扶持民办中职教育,但获得资助的最多的学校是一百万元,少的只有四十万元,对学校的运作来说只是杯水车薪,学校难以承担较高的办学成本。因此建议政府适当增加民办中职学校的经费支持,缩小公办、民办学校之间的差距,促进我市民办职校健康发展。
3、建议适当解决民办中职学校教师的待遇。
民办职校师资流动性大,根源在于民办职校教师利益得不到保障。提高师资队伍素质,稳定师资队伍,培养优秀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对于促进东莞经济和社会发展是有必要的,但如何使民办中职学校教师在东莞安居乐业,让他们活得有尊严,活得安心,这是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据了解,近几年来,深圳市就出台了系列的政策措施,鼓励民办中职学校教师在深圳工作,比如工资补助、社保购买、职称评定等,补助标准与教师在深圳的服务工作年限是挂钩的。因此,建议实行人事代理制度,教师的人事档案由教育局的人事部门统一管理,吸纳更多的内地骨干教师成为“新莞人”为东莞服务;建议给予民办中职师资培训政策性拨款,让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教师享受同等的师资培养机会;建议引进深圳相关的成功经验,按月给教师进行财政补贴,提升教师实际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