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各医疗单位信息化发展在全国处于较领先水平,所有公立医院都已建立基本医院信息系统(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 ,简称HIS系统),全市有34家医院使用了门诊医生工作站,27家医院使用了住院医生工作站,社区卫生信息系统已全面覆盖33个镇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全市已建立卫生信息城域网、网上预约挂号、数据交换平台等。在基础硬件和网络布局上已比较完备;在信息数据收集方面,卫生局信息中心从2007年起,已存储全市40家公立医院大部分的信息数据,包括:门诊处方病历、住院医嘱病历、收费信息、药品存销存、检验检查结果、医学影像(压缩后)、病案首页等;

  数据量已足够庞大,但数据共享和利用程度不高。例如:在全市范围内还做不到检验检查结果互认共享,病人在社区和医院之间双向转诊诊疗信息还未共享,居民健康档案建案内容、准确率、利用率还不高,病人无法查询本人的医院就诊信息等。

  当前全国各地级市均在进行智慧城市建设,智慧城市是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城市发展的必然产物,“服务经济,造福民生”是智慧城市要解决的核心问题,而智慧医疗则是民生中最重要的项目之一。我市卫生信息化已有一定的基础,但仍存在信息数据不共享,各单位或子系统相互割裂,“求医问药”、“看病难看病贵”仍是医改难以解决的顽疾等。借助东莞市进行全面智慧城市建设契机,我们需要认真思考智慧医疗如何建设。

  办    法:

  一、加快“一卡通”建设,建议发放市民卡。

  目前市民手中有大量各种证卡,每家医院都有各自制作的本院诊疗卡,社保局也在发放社保卡,其他还有公交卡、图书卡等等。医院的诊疗卡只能在本院通用,病人在不同医院看病需要办理不同的诊疗卡;社保卡虽然可以在全市范围内通用,但存在不能覆盖非社保人群,办卡周期太长,市民不愿意随身携带等因素;公交卡、图书卡是非强制性办理,办卡人群更少或有限。卫生部正在推行的健康卡仍属于行业内的卡,很难做到全覆盖,且在其他行业也很难得到认可。

  只有全市发行市民卡才可以做到一卡多用,做为市民的主索引卡,其他卡只能是补充或停止使用。

  二、建立“东莞市智慧医疗居民健康管理平台”网站。

  (一)将预约挂号、专家咨询、就医指导、健康档案管理、个人用户账号、医生用户账号、医院管理账号、健康知识宣传、小额支付结算等全部整合到此平台。市民只要登录到此平台,即可以得到所有的医疗信息资源,如可以根据自己的病情咨询到合适的医院和医生,并自助完成预约挂号,可以进入个人健康档案完善个人基本信息资料修改(授权可自行修改部分),可以查询以往在各医院和社区就医的信息,可以与社区医师或医院主管医师在网络或手机平台上互动交流。

  (二)医生登录此系统,可以查阅到自己所管病人的健康档案内容(授权可查部分)和以往就医记录。检验检查结果、医学影像等可以查阅打印,由病人签字确认后,可不再重复检查。医院管理用户可以维护医生排班,预约放号数量,特色优势专科专家介绍,先进医疗仪器功能介绍,医院空余病床信息等。

  (三)此网站还需支持手机用户使用,让病人可以随时随地了解个人健康状况和全市各医疗机构的状况。在预约服务阶段还要做到根据市民病情智能为病人推荐医院和医生,并提醒病人做好诊疗前的准备工作。病人在各医疗机构如社区和医院的就诊信息,能够自动进入个人健康档案之中,并可以根据相关检验检查结果,做出趋势图和智能健康提醒服务等。

提案者: 周爱军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