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速,东莞市内河涌问题不断涌现,主要表现为侵占河道现象较为普遍,卡口和断头涌众多,淤积严重,发黑发臭等。自《全国中小河流治理重点县综合整治和水系连通试点规划》发布以来,我市成为广东省18个中小河流治理重点县及水系连通试点之一,市政府也把治理内河涌污染作为建设水乡特色经济发展区的重要任务,我市河涌治理工作任务仍然很艰巨。虽然目前全市各镇街都加大对河道的截污、疏浚工程力度,内河涌的水质有所改善,但由于在河道疏浚过程中仍采用传统的疏浚方式,简单粗暴的疏浚使的河道底部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使河道的自净能力减弱,造成水质改善持续时间短,效果不显著,河水依然经常发黑发臭。同时疏浚过程中大量底泥无序堆放,占用了大量的土地,疏浚底泥在淋溶及浸出条件下,其所含重金属和氮、磷及有机污染物等会扩散转移,尤其是底泥中的重金属具有环境持久性,处置不当将造成难以弥补的严重后果,会造成严重的二次污染,严重影响周边群众的正常生活。为了完善河道治理,使我市河道治理工作能在全省更好地起到示范引领作用,我们提出两点建议,供参考。
办 法:
一、采用国内外先进技术,将生态理念融入河道治理工程
引进和推广国际先进环保技术是我市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措施。据多方面的调研和分析,我们认为,国内外已发展了一系列新的较为先进、成熟的河道底泥污染治理技术,这些技术是基于在疏浚现场对疏浚底泥进行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利用的同时,通过河道底泥原位净化等技术,改善河道底部生态环境,提高河道自净能力。这些技术应成为今后我市河道治理的主要技术路径和方向。
二、建立河道治理工程示范点
造成河道治理效果不好的主要问题在于,目前我们河道治理工程管理所采用的仍然是传统的设计、施工规范以及验收标准,造成一种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使得新的先进技术和工程措施难以得到引入和推广使用。为此,我们建议,在全市特别是在水乡片区选择若干有代表性的河涌或河段作为试点,邀请若干家国内外有实力和新技术的机构进行治理,通过对试点的比较和综合分析,选定合理的技术方向和治理路径,在这基础上,制定新的河道治理工程设计、施工规范和验收标准,在水乡片建立工程示范点,全面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