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植物园成立于1998年,位于东莞市南城区,园区占地面积7000亩,其中展示区3800亩,水濂山生态公益林3000亩,科研用地200亩,是一个集休闲、娱乐、健身、科普、教育、旅游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场所,是推进我市园林绿化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平台,是我市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东莞植物园致力于推进东莞植物园新一轮建设,向着“以种植多样性植物为主,科学研究为辅,重点突出科普惠民的功能,具岭南园林艺术的外貌”的方向前进。
按市委、市政府的部署,东莞植物园园区建设分两期进行。一期工程通过拆迁、绿化及建设后,能供市民休闲的开放区域只有300多亩,于2007年春节开始对广大市民开放;二期工程向社会招标设计建设方案,原计划于2006年10月动工,2007年春节前竣工,该方案虽已过多次论证并通过,但是由于资金没有落实,致使二期建设至今无法开展。
办 法:
建议从2014年开始,以“一次立项、分步实施”的方式,分五年建设东莞植物园,相继建成各专类园、基础路网和主要景点,初步把东莞植物园建设成为特色明显、物种丰富、体量适宜的集科研科普和休闲观光于一体的观赏型植物园。
一、建设有东莞特色的专类园
建议结合东莞园林绿化的本土树种和工艺特色,逐步建设荔枝园、兰花园、盆景园;樱花园、草药园、莞香园;建成竹园、姜园、茶花园;国际花卉博览园、水生花卉园;丛林沟谷植物园等专类园,既为市民休闲提供优美的环境,也为岭南园林的科普提供良好的载体。
二、加强景观配套
专类园建设应注意周边景区的和谐搭配,除集中力量建一至两个标志性景点外,其余景点尽量采用绿化、环保和节俭的方式建设,在园区主入口和绿篱围墙、游客服务中心、中心湖、景观人行桥、滨水公共空间等主要的景观区域下功夫,争取五年内形成较为科学完善的园路系统和游览线路。
三、营运模式和保障资金
按照原有规划设计,参考目前国内多数植物园的营运模式,建议专业园的营运采用BOT模式,引入社会资金参与管理。建议公共设施(含专类园建设、景观和配套设施建设)由市财政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