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20多年中,东莞市的城市道路网等交通基础设施得到快速的发展,然而面向步行者、自行车使用者等交通弱势群体的慢行交通系统却发展相对滞后,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空间不断受到排挤,行路权受到侵害,步行环境和骑车环境日益恶化。目前我市慢行交通系统存在以下两大方面的问题:

  一、步行交通系统存在问题

  (一)慢行交通需求与供给矛盾突出

  部分道路人行道缺失,人车混行,部分路段人行道有效宽度不足1 m,行人流量较大时不得不借道车行道。同时,公共市政设施、机动车停车等占用人行道现象十分普遍,阻断了步行交通的连续性。行人的出行需求得不到满足。

  (二)行人过街不便

  过街设施缺乏且间距不合理、机动车违章且车速较快、道路过宽、道路设置中间隔离栏等是造成行人过街不便的主要因素。

  (三)服务设施不足

  如人行道旁休息坐椅不足,垃圾箱、电话亭等设施缺乏,部分路段缺少行道树或相应绿化,夜间照明设施欠缺或照度不足,缺乏遮阳设施等。

  (四)步行环境较差

  由于管理不善给步行环境带来诸多污染。如部分路段商家的高音喇叭宣传广告、汽车噪音等带来的噪声污染;汽车尾气、工地粉尘、餐馆油烟带来的空气污染;因管理及维护不到位造成的步行道路面凸凹不平、树坑裸露等。

  二、自行车交通系统存在问题

  (一)自行车道缺乏

  现状自行车专用道有限,部分路段自行车专用道设置在步行道上,弱化了自行车出行的优势。且部分路段自行车道宽度不足,自行车使用者不得不冒险借道机动车道行驶。

  (二)自行车道缺乏连续性

  由于以往道路规划设计以“车本位”为出发点,造成自行车道与地块出入口、道路交叉口处自行车道不连续、自行车使用者要经常下车推行,形成诸多不便。此外,由于管理缺乏,部分路段机动车占据自行车道停放,也是造成自行车道不连续的主要原因。

  (三)机非混行严重

  由于自行车道的缺乏,造成自行车经常在机动车道行驶,机非混行严重。机动车的行驶、公共汽车进出站等对自行车骑行安全构成威胁,极易引发交通事故。

  (四)自行车停车位不足

  部分商业、服务业等公共服务设施集中区域缺乏足够的自行车停车设施,造成自行车“乱停乱放”且极易失窃。

  慢行交通系统与居民的生活、生产息息相关,优化和改善慢行交通系统是提高居民幸福指数的一项重要指标,慢行交通不仅仅是交通问题,还是反映城市精神文明和城市风貌的重要窗口,体现一个城市是否以人为本、关爱弱者,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在东莞市委市政府提出“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东莞、实现高水平崛起”的战略目标下,优化和改善东莞市慢行交通系统,营造安全、便捷、舒适、美观的慢行交通环境,对于缓解东莞市交通拥堵及幸福东莞的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

  解决上述慢行交通问题需要从政策理念、规划设计、建设实施和管理等多方面着手,尤其要注重规划,树立"以人为本"的规划理念。

  办    法:

  1、加强规划指导

  2012年9月,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下发《关于加强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建设的指导意见》(简称《意见》),要求各地要充分认识和加强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全面推进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建设,改善城市人居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意见》明确中小城市要将步行和自行车交通作为主要交通方式予以重点发展,到2015年,市区人口在200W以上、建成区面积在120km2以上的城市,步行和自行车出行分担率达到55%以上。

  建议市政府按照国家有关部委的《意见》的要求,抓紧研究制定《东莞市慢行交通系统规划设计指引》,加强相关慢行交通系统规划编制,规范指导东莞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建设,改善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状况,保障步行和自行车的出行空间和环境。

  2、加大推进力度

  建议市政府出台有关加快慢行交通系统建设的政策和措施,加大财政投入,促进有关工作的开展。建议在新的城市建设区域及新的交通和公共设施项目,慢行交通系统要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在建成区,要利用城市改造、轨道交通建设、公交设施改造、地下空间开发以及新的城建项目上马的机会,同步进行慢行系统的改造和完善工程。

提案者: 九三学社市委会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