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

  加强水污染治理,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十八大报告提出,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大力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当前,东莞正大力推进水乡一体化的建设,构建美丽东莞、幸福东莞,努力建设一个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宜居、宜业、宜人的生态之城。然而,随着经济发展特别是制造业发展所带来的种种工业污染问题,以及大量人员集聚所带来的生活污染问题,严重威胁生态环境平衡,环境容量不断下降,经济发展与生态平衡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要处理好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必须大力加强环境保护的力度,用创新的方式和方法,利用先进的技术和方法,有针对性的解决污染问题。其中,推进水污染治理是落实水乡一体化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因此,针对目前水污染治理的一些问题,需要采取先进的技术和更合理的方法,加强水污染治理,提高水污染治理的成效。

  二、分析

  1、目前东莞集中式污水处理的局限。为加强对水污染的治理,2002年以来,东莞市累计投入100多亿元进行污水处理厂和截污管网建设。目前,已建成二级污水处理厂37家。东莞市截污主干管网规划投资规模约74亿元,管网总长860多公里,设计污水收集能力近期约210万吨/日、远期约569万吨/日。至2013年2月,已建成主干截污管网842公里,截污次支管网建设也正在推进当中。

  然而,由于东莞经济总量大,工厂多、人员密集,污染源分布复杂而分散,次支截污管网的建设需要大量资金,同时连接主截污管网难度大,使截污次支管网的铺设难以落地,导致污染源治理不完善、不彻底,影响水污染治理的成效。

  在目前条件下,集中式污水治理方式难以对所有污染源形成一个全覆盖的污水处理体系,部分镇街,尤其是水乡片区,建设次支截污管网难度大。因此各镇街、社区和园区应当因地制宜的推进分散点源污水处理,实现污水就地处理,甚至做到水资源循环利用。

  而将现有的集中式、大规模的污水处理厂小规模化,建设分散式的污水处理模式,投资额度高,维护管理难度大,特别是日常运行管理费用高,难以投入实际运行。要实现分散点源污水处理,需要有技术上的突破。

  由新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历经10多年研发的高负荷地下渗滤污水处理负荷技术,是一项可以广泛推广的分散点源污水处理技术。该技术具有节约土地资源、运行成本低、处理效果好、维护管理简便等优势。为说明推进分散点源污水处理的可行性,下面通过专业的技术分析,说明技术上的可行性和优势。

  2、分散点源污水处理技术对比分析。目前,现有小规模污水处理技术的种类很多,但基本上可分为生物处理和生态处理两大类,近年发展起来的生物+生态组合技术属于衍生技术。技术要点包括:生活污水中的主要污染物COD、BOD、NH4+需要氧化去除,处理1吨污水大约需要消耗2 m3空气中的氧气,保障充足的氧气供应是生活污水处理的必要条件;为了防止水体富营养化,还应该脱氮除磷,因此需要在好氧处理之后增加厌氧反硝化脱氮过程。

  生物处理技术(如SBR、净化槽等)的共性是采用强动力曝气供氧,运行能耗高,故障率高,需要专业人员维护。小规模的处理系统常制造成地埋式一体化设备,在我国农村污水处理中比较常用,但往往因运行能耗大、系统维护成本高而变成“摆设”。

  在污水生态处理技术中,人工湿地技术在我国大量使用,以潜流式湿地为主。由于没有动力曝气,也没有水—气的交错流动,供氧能力很差,国内外大量研究和实践证明日处理1吨污水需湿地面积10m2以上(美国环保署建议15-20m2)。如果日常处理污水较少,系统正常运行的时间短,可能会因为氧气供应不足使厌氧菌大量繁殖而变成黑臭污水潭,成为集中排污点,危害周围环境和居民生活。

  为了减少人工湿地的占地面积,近年来提出了生物+生态组合技术,处理效果良好,但其生物处理单元的运行费用和管理维护问题同样突出。

  3、高负荷地下渗滤污水处理复合技术优势

  “该技术采用地下高负荷渗滤+人工湿地处理技术处理生活污水,通过长期处理试验,合理构造人工滤层,并配置相应自检系统,提高了运行效果和安全保障。该工艺具有占地少,不改变土地用途,受气候条件影响小,能耗低,适用范围广的特点。”(—摘自住建部和科技部“村镇宜居型住宅技术推广目录”评审专家组对该技术的评价)。

  高负荷地下渗滤单元通过间歇性进水、落干时换气的运行模式实现了系统的高效低耗供氧;并通过结构创新,控制水份运移,在最大限度地分散污染物负荷的同时,避免水流受阻,避免系统堵塞。此外,该技术通过使污染物负荷在地下渗滤单元和深度处理单元之间自动调节分配,实现了系统的自动反馈调整,保障系统的长期稳定运行。该技术获5项中国发明专利授权,2010年入选住建部和科技部“村镇宜居型住宅技术推广目录”,入选环保部2010年度和2012年度“国家鼓励发展的环境保护技术目录”。2008年以来在江苏、广东、福建、广西、湖南、安徽、浙江、四川、江西和山西建成示范和应用工程约200个,显示了该技术多方面的综合优势,该技术的主要优点如下:

  (1)占地面积小且地表可二次利用。日处理1吨污水仅需占地1.5-2.0 m2,地表可规划为绿地公园、休闲广场等。而传统地下渗滤技术和人工湿地技术日处理1吨污水占地12-30m2,且地表不能硬化。

  (2)投资较小、运行能耗很低,维护简便。建设投资与常规生物处理技术相近;运行电耗一般小于0.1度/吨污水。机电设备简单,维护简便,故障率很低,无人值守。

  (3)使用灵活,无二次污染,可美化环境。该系统不排放污泥,无异味、无噪声,不滋生蚊虫,可充分利用居民区的绿地、空地。日处理规模以数十吨至数千吨为宜。采用该技术,不仅使污水处理厂变成休闲区,而且可使周边的房地产升值。

  (4)系统出水水质好。该技术流程包括了厌氧+好氧+兼氧处理过程,出水水质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一级A类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且出水水质稳定。

  (5)系统运行几乎不受气候条件影响。系统设置于地下,可以人为调节系统温度,污水经处理后一年四季达标排放。

  (6)切合未来经济发展的要求: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土地资源愈显珍贵,在兼顾经济性的条件下,该技术为小规模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和正常运行提供了保障。此外,该技术的运行能耗大约为常规污水处理厂的1/5,一个日处理1000吨的污水处理厂每年可节约电力20万度,节约运行费用40-50万元,节能效果明显。

  综上所述,常用于大型污水处理厂的生物处理技术及其衍生技术因运行成本高、故障率高、需要专业人员维护,采用这类技术的小规模污水处理设施难以正常运行;而人工湿地技术占地面积很大,造价很高(不是缩小的“问题”工程),难以应用。

  高负荷地下渗滤污水处理复合技术具有节约土地资源、运行成本低、处理效果好、维护管理简便等优势,是一项性/价比最高的生活污水处理技术,对东莞推广分散点源污水处理方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办    法:

  1、最大化利用已投资建成的设施、设备。继续利用现有的污水处理厂和主截污管网等设施、设备,对正在建设的项目继续推进,避免资源浪费而形成大量的沉默成本,也避免“烂尾工程”的出现,达到最大化利用现有资源的目的。

  2、加强污染源排查,全面布局分散点源污水处理系统。由环保局、城建局、城市综合执法局等部门落实污染源排查,同时配以社区、园区登记和群众举报的方式,摸清水污染源结构和特点。为全面布局和完善的分散点源污水治理结构提供参考。同时加强信息公开,特别是污染源信息的公开,提高社会监督的参与度。

  3、因地制宜推进分散点源污水处理,建设全覆盖的污水治理体系。利用撤销截污次支管网建设所节省的部分资金,设立分散点源污水处理投资专项资金,在财政上做好一定的倾斜,统筹资金分配,为分散点源污水处理项目的建设落地提供资金支持。因地制宜,在次支截污管网难以覆盖或效益较低的地区,以社区、或园区为单位,以分散治理、相对集中的原则,统一规划建设分散点源污水处理项目,建立全覆盖的污水治理系统。

  4、落实责任,做好分散点源污水处理系统的建设及后续维护运行管理。参考2013年7月份针对石马河流域污染整治而在相关镇街实行的“河长制”,将实行分散点源污水处理的责任落实到各社区、园区的负责人身上,实行“区长制”、“园长制”。在明确责任、分工和奖惩办法的基础上,由各社区、园区相关责任人统筹,落实分散点源污水处理项目的建设及后续的维护运行管理。

提案者: 郑金伙、王耀辉、刘治猛、许斌、许守干、罗诗、张敬智、钟振强、郑锦洪、李泽、向淑蓉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