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同时,东莞启动国家生态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水生态文明城市和国家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等争创“国字号”示范工作,建设美丽东莞,不可回避地面对大量建筑垃圾如何处理的问题。当前,处理建筑垃圾的方式简单,主要是暂存堆放和填埋处理,并有乱倒乱排行为发生。对河流、地下水和浅层地表土产生污染和危害。2013年国发办1号文件“绿色建筑行动方案”要求推进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鉴于现实的紧迫性与可操作性,我们建议东莞加快建筑垃圾资源化及其产业东莞化的力度与步伐,为东莞创建生态文明示范市发挥积极作用。
一、建筑垃圾资源化的紧迫形势
建筑垃圾主要是指工程新建、改扩建及危旧建筑物拆除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主要包括建筑渣土、废砖、废瓦、散落的砂浆和混凝土,此外还有少量的钢材、木材、玻璃、塑料、各种包装材料等。如何科学地处理建筑垃圾,成为我市生态环保面临的突出问题之一。
我市近几年每年向建设主管部门申报房屋开工面积达1500~2000万平方米,同时还包括大量的市政道路工程项目。在这一过程中,每新建1万平方米的建筑将产生的废弃砖头和水泥块等建筑垃圾约600吨,估算2013年产生建筑垃圾超200万吨。实际上,东莞目前可供开发建设的用地已消耗90%以上,新开发建设用地占比不足10%。东莞未来的新城市建设将以“拆旧建新”、“三旧改造”为主,每拆除1平方米混凝土建筑将产生近1吨的建筑垃圾。通过相关部门2012年调查统计数据,部分拆迁公司年拆除量约150万平方米左右,制造建筑垃圾超过100万吨,由此可见,每年东莞新增建筑垃圾过300万吨,给东莞的城市生态环境、市容卫生管理以及交通运输带来了较大的压力。
同时,东莞又是一个建筑原材料资源匮乏的城市,建材生产行业所需的砂、石以及工业废渣等资源性产品日趋紧张并经常发生短缺现象。
所以,东莞应尽快地把建筑垃圾通过加工处理转化为建材行业的所需原料,“建筑垃圾资源化”尤为迫切,这同时也创造出建筑垃圾资源化产业东莞化的新机遇。
二、建筑垃圾资源化的经济社会效应
按国际测算原则,每万吨垃圾填埋处理将占用土地1亩计算,建筑垃圾资源化可以有效减少东莞市每年用于建筑垃圾填埋需占用的耕地300亩。如果用建筑垃圾处理废料可生产1亿平方米标砖取代实心红砖,还可以免于毁地165亩,每年合计为节约土地465亩。
建筑垃圾资源化,可以有效地缓解东莞建筑原材料不足的困境。大部分资源和能源都靠从外面引进。在混凝土的几种原材料中,骨料用量居于首位。东莞市混凝土协会人士表示,近几年在该协会备案的混凝土年使用量都超过1200万立方,即砂石料总和用量已经超过1600万吨,特别是今年下半年开始东莞砂石料建材存在明显缺口,到目前还没有缓解迹象。
而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之后,可以将建筑垃圾有效转化为建筑用砂石等材料,以东莞市年处理100万吨建筑垃圾并将其进行资源化利用为例,可以节约石灰石、砂70万吨,节约水泥、石灰等胶凝材料10万吨以上,节约原煤2万吨以上。
三、建筑垃圾资源化的产业化前景
建筑垃圾资源化可形成两个产业集群,一个是建筑垃圾资源化工程机械制造产业集群,另一个是建筑垃圾资源化系列建材产品产业集群。
在工程机械制造产业集群方面,近几年随着环保产业的不断发展,国内工程机械制造企业在环保机械产品开发投入加大,上市公司柳工集团、北汽福田、中联重科、三一重工等都开发出各类相关产品。本土企业东莞市华联重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东莞市福砼机械设备有限公司在建筑垃圾处理设备生产制造技术、市场营销方面日趋成熟,并且与上市企业已走向优势互补、联合开发道路,可为东莞本土企业与外埠上市企业在东莞联合打造建筑环保机械产业基地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资源化系列建材产品产业集群方面,建筑垃圾破碎处理材料可用于再生混凝土、砌筑砂浆、道路砖等产品及道路工程土方施工。可形成建筑垃圾回收处理、预拌混凝土、砂浆及环保建材一体化可循环利用绿色产业发展样板模式。
因此,建筑垃圾资源化及产业东莞化不仅可以满足东莞城市化进程的现实需要,更可围绕珠三角乃至全国形成产业集群打造千亿产业。
四、外市的做法与启示
2008年,深圳市提交了《深圳经济特区建筑废弃物减排与利用条例(草案)》,《草案》规定了一些对建筑废弃物减排和回收利用的优惠政策和措施,以此来引导企业积极参与。
2012年佛山市政府办公室下发佛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佛山市城市建筑垃圾管理办法的通知,明确“坚持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支持和鼓励单位或个人投资建设建筑垃圾专用处置场地”。
2013年6月广州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广州市建筑废弃物循环利用工作方案》和《广州市建筑废弃物循环利用的主要技术路径》。《方案》明确广州2013年底建成1-2家循环试点项目。由市建委牵头以“政府主导、企业投资、特许经营、市场准入”原则开展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工作。
办 法:
根据实际情况,东莞可参照深圳市、广州市、佛山市的做法,加快进行探索与尝试。
1、推进建筑废弃物资源化产业化试点工作。由东莞市建筑节能部门牵头组织社会资本进行探索与尝试,快速开展建筑垃圾处理与再生混凝土、砂浆及环保砖循环利用基地试点工作,促进本土企业与大型工程机械制造上市企业开展建筑垃圾再生设备联合制造产业基地建设,促进建筑垃圾资源化产业化的发展。
2、尽快制订完善建筑垃圾循环利用的管理办法。严格控制建筑垃圾的产生和流向,引导约束相关单位,明确职责,从源头上杜绝建筑垃圾的随意排放,降低对自然环境和城市环境的破坏。加快出台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建筑废弃物资源化、产业化工作文件。
3、设立专项基金和奖励制度。以本土企业为主体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创新平台,引导本土企业与世界500强企业、华南理工大学、国家级工程机械研究中心等协同合作,推动开发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提高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水平,促使建筑垃圾资源化和工程机械成套设备的国产化、产业化、东莞化。
4、加强宣传教育和培训工作。让全市镇街相关部门和公众都了解建筑垃圾处理的重要性,形成良好的公众环保意识,提高对建筑垃圾资源化产品的利用、接纳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