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实施社区卫生服务多年来,一直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有关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相关指导意见。自1998年试点以来,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起步阶段。形成了“政府支持,院办院管,服务为主,长远效益”的发展思路。

  (二)发展阶段。根据服务人员与服务范围,以方便居民就诊为原则,合理规划设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形成了坚持“统筹规划,因地制宜,稳定推进”的总体工作思路。在管理上实行“院办院管”,进一步完善了工作内容,提高了人群服务覆盖率。    

  (三)创新发展阶段。在已建成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框架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东莞市医疗卫生资源结构,明确了社区卫生的基本定位和发展方向,确立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性质上属政府组建的财政全额拨款的公益性事业单位,实行“政府办,政府管,收支两条线管理”的管理体制。首批按照六大功能要求建设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于2008年10月1日正式投入使用,与之配套的全市社区门诊医疗保障制度也同时全面启动。

  我市社区卫生服务经过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不断总结经验,以满足群众的医疗保健要求,在组织管理模式方面创新求变,已形成了“政府办,政府管,收支两条线管理”和“政府办,医院托管,社保参与,提供便民惠民政策”等几种模式的特有发展思路,在国内还属首创,让民众切实享受到了经济、优质、便利、综合、连续的卫生服务,值得肯定。但同时也应该看到存在的问题及有待进一步完善之处。主要表现为:

  1、我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服务人群覆盖广,各医疗卫生服务中心及各站点发展不均衡。经济好的镇区,结构比较规范,条件较好,服务到位;而经济不好的镇区则相对较差。

  2、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各项业务功能开展缓慢,缺乏指导性的规范文件(如精神病、慢性病防治等等)。社区卫生发展的远景应重在群体防病,以提高整体健康水平为目的。而我市大部分的社区卫生服务站点,开展基本医疗、健康教育较为普遍,其他如慢性病的管理,妇幼保健、残疾人康复、精神病人社区管理等相对滞后。

  3、制度的执行力度欠缺,双向转诊通道不畅通。东莞市卫生局制定了《关于东莞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立双向转诊制度的指导意见》,明确规定公立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之间实行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工作制度,建立“小病在社区,大病在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医疗服务模式,合理使用全市医疗卫生资源,减轻群众医疗费用和负担。但实际上上转的多,下转的少,与医院本身的利益有关。

  4、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编制数不足,待遇较差,人才流失较明显。初始制定的编制人数与发展已经不相适应。

  5、缺乏绩效考核管理制度,存在吃“大锅饭”的现象。

  6、社区服务机构的医务人员素质相对较差,导致居民不信任。

  办    法:

  1、建议由政府统筹,网点规划科学合理,站点建设基础标准提高。各级领导重视,相关部门联动,职责明确,配套政策保障落实。

  2、建议尽快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多项功能,以基本医疗为切入点,围绕建立居民健康档案为中心,先易后难逐步深入开展各项公共卫生服务,形成疾病预防、基本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六位一体”的综合服务模式。坚持社区卫生服务的公益性,坚持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并重,中西医并重,防治结合的原则,提高服务水平,赢得居民的信赖和肯定。

  3、建议政府和相关部门出台相关政策加以干预,创新的医保政策正确引导居民“小病在社区”的就诊理念。加快医院改革,从而进一步明确各级医院职责,发挥各级医院在社区服务中应有的作用,完善双向转诊制度。

  4、建议增加在编人数,提高待遇,而且在编人员和招聘人员的待遇相差不要太大,遵循同工同酬的大原则,充分调动发挥基层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活力,减少“我拿多少钱干多少事”等不作为现象。

  5、建议尽快建立一套系统完整全面的绩效考核管理和监督管理机制,包括业务管理考核、岗位绩效考核、财政投入使用监督等。更有利于社区卫生服务绩效的最优化以及卫生管理的专业化运作,避免造成财政投入出现漏洞的现象。

  6、建议建立社区全科医生培训机制,加大社区全科医生的培训,培训形式可以多样化,提高综合业务水平。

提案者: 民革市委会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