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问题攸关市民的生存健康。查看东莞每天气象状态,都可以看到“早晚有轻微或中度灰霾、灰霾趋于明显”等等通告。据省气象专家调查数据表明,“东莞一年中这种灰霾天气几乎占了一半,这在珠三角地区是非常严重的,排在前三名。” 常年持续的灰霾天气已成为市民关注的敏感话题。特别是因灰霾形成的PM高值,愈发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
对于大多数市民而言,生活在灰霾天气中,“憋气、咳嗽、头晕、乏力、犯困、反胃、恶心、易怒……”这些身体上的不良反应,一到冬季、春季,就表现得更加严重。与此同时,因灰霾天气而罹患上呼吸道感染、咽喉炎、鼻炎、哮喘、结膜炎与支气管炎、心肺系统紊乱等疾病的人数会突然增多,医生介绍说这与冬春季大气中的细颗粒有毒污染物浓度过高有关,而且环境污染也是诱发肺癌的另一重要因素。由此可见,灰霾天气已对人民的正常生活、交通出行及身体健康,造成了极为严重地影响。
一个好的城市空气环境,不仅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更关系到一个地方的投资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良好的空气环境不仅是提升全市人民生活质量的前提条件,更是打造生态文明东莞,提升城市发展环境,建设宜居城市的重要内容。因此,加大城市大气污染治理力度,保障广大市民能够呼吸到清新的空气,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和谐统一已成为当务之急。
究其灰霾天气产生的原因,有专家指出,常年持续的灰霾天气和依靠燃煤经营的企业,例如水泥厂、玻璃厂、发电厂、垃圾焚烧、大型建筑工地产生的扬尘及汽车尾气等不合环保要求的排放有关。其中,发电量占全省电力七成以上的广东最大的火力发电厂沙角电厂和信义玻璃厂就位于东莞重镇虎门,虎门及周边镇区也成了大气污染的重灾区。站在虎门珠江口边上,放眼望去,每天近十个高高的大烟囱昼夜不停地向外排放着浓浓的灰褐色的烟尘,当地的百姓所遭受的大气环境污染之害时日已久,苦不堪言。而且城市大气污染已逐渐从单一的工业废气污染演变为复合型污染,危害着人体健康,严重影响气候环境。
由此可见,灰霾天气在东莞的持续出现,空气污染形势相当严峻。政府要高度重视灰霾天气的危害并积极作出反应,制定应对政策,加大相关防治工作,采取有力措施予以治理。这是一项全市市民健康提升工程,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需求和愿望,也是以民生为本政策的具体体现。
办 法:
一、严格要求和控制工业企业烟尘排放,强势推进热电、水泥、玻璃厂等行业脱硫脱硝工程。对重点污染企业强行整顿,从源头上减少二氧化硫、二氧化碳、二氧化氮等可吸入颗粒物的大气污染物排放量。
二、要加大实施机动车尾气治理力度,对治理后仍不能达到排放标准的公交车辆实施强制淘汰,对高排放、高污染的"黄标车"要下令整顿,限制出行。
三、要严格落实部门责任制,建立长效机制,加大监督力度和执法查处力度,加大奖惩力度。定期和不定期组织开展企业环境检测评估活动,对全市的产业企业要逐个排查,该关闭的关闭,该搬迁的搬迁,该整改的要整改。严查、严惩一些不良企业夜间偷排偷放现象,对无视环境保护的企业行为,要依法进行从严从重惩处,提高并加大责任人及单位的违法成本,促使企业增强社会责任感。
四、对建筑工地实施全天候环境工程监控,城市扬尘污染治理工作。对建筑工地和运输散装渣土的车辆从严控制;对裸露的建筑工地上的堆土按要求采取降尘和防尘的环保措施;对运输散装建材、渣土的车辆,要封闭运送,禁止裸露运输,违者从严处罚。
五、要推广道路清扫新工艺,控制环卫作业中的二次扬尘。
六、要严控餐饮行业油烟污染,加大餐饮业油烟污染治理投入,督促餐饮企业对油烟排放设施、设备进行改造和更新,要安装油烟净化设施,并确保正常运行。凡油烟油雾排放不达标的,要限期整改,长期不达标的,要取消其经营权。
七、要控制城乡结合部等区域早晚时段私自焚烧垃圾、树叶等现象,加大巡查执法力度,从源头上控制焚烧现象。
八、增加和保证环保监测方面财力物力人力的投入。建立覆盖全市的大气复合污染监测网络,增加PM2.5等监测设备,要根据污染源的时间、空间分布特点,不同时段风向的变化规律,建立覆盖全市的多个科学有效的监控系统,科学地制定监测计划(包括网点设置、监测项目、采样频率等),对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实行24小时全天候值班监控。坚持突击检查、暗查、发动群众的方式,公布举报电话,形成全社会全面机动的环境监测网络,进一步提升我市空气质量监测能力。
九、在招商引资方面,实行环评先行的做法,完善听证会、专家咨询及社会公示等制度程序,交给专家和群众听证论证,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制。
十、政府将灰霾天气列入灾害性天气预警机制中。组建完备环保、气象、卫生部门的联动机制,建立灰霾天气预警系统,建立及完善灰霾天气预警系统,并通过官方网站和各种传媒手段,及时定时向广大市民发布全市包括各镇区空气质量监测数据,尽可能提前发布"灰霾天气预告"、"灰霾天气安全警告"以及"灰霾天气出行建议",做好预报、预警工作,尊重公众的知情权,把市民享有的知情权落到实处。给市民的日常生活提供科学有效地指导帮助。
十一、充分利用各种媒体的传播方式,加大对环保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增强市民环保意识,充分调动社会公众力量参与环保工作中来。全市镇各级机关应该率先垂范,引领全社会树立生态意识、公德意识、文明意识,倡导市民绿色低碳生活,选择步行、骑自行车、乘坐公共交通等绿色出行方式,减少自驾,减少机动车的废气污染。
大气污染的预防与改善、治理与根治,需要一个长期不懈制度化管理的过程。东莞大气环境污染治理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