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加快建立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科技人才评价体系暨职称评审的必要性

  东莞市人均生产总值已超过4000美元,相当于新加坡、我国台湾和香港地区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水平。世界经济发展的历程表明,这是一个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模式创新的关键拐点,也是一个实现经济转型、社会转轨、体制转换的关键时期。《东莞市人力资源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东府办〔2011〕84号)显示,到2010年底,东莞市人才总量达到121.28万,较2005年的83.89万人净增37.39万人,年均增长7.65%。全市拥有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1人,市级拔尖人才27人。从所有制结构看,2010年,机关企事业单位人才占总量的比例为8.19%;非公有制经济单位人才资源总量达到111.34万人,占全市人才资源总量的91.81%。以制造业为主体的东莞经济发展模式中,非公有制人才总量在东莞人才结构中占绝对的主导地位。

  人才本土化是我市人力资源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也是城市竞争力的实质内涵之一。截止到2011年底,我市科技企业总数达到2700多家,其中省级以上高新企业370多家,省级民营企业460多家,市专利培训企业260多家。在以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为主导的全球制造业基地东莞,虽然十分重视创新团队的引进,但引进之后的高层次人才本土化发展却不容乐观。从长远来看,要保持东莞经济可持续发展,除了要积极引进高端人才之外,还应当注重中低端人才培养、提升,按照东莞市加工贸易制造的特点,探索合理的人才配套结构-高级、中级、初级、技工、辅助比例,形成阶梯和资源合理配置构架。

  东莞是全球制造业基地,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在东莞经济发展中占绝对的主导地位。长期以来,虽然市委、市政府制订了很多引进和培养人才的相关政策,但受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体制影响,大多数情况下,政府职能部门有关人才的政策不能有效快速传递到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及科技工作者当中,而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人才方面的相关需求也不能快速向上反馈,两者之间的信息渠道严重不对称。我市各级科技社团组织作为科技工作者的组织,在服务科技企业、服务科技工作者等方面具有广泛的人才、智力及网络优势。充分发挥科技社团组织的作用,在我市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开展职称评审工作是协会服务科技工作者的重要举措,对推动我市人才队伍建设,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东莞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国内部分省市在委托科技社团组织开展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科技人才评价暨职称评审已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一)重庆市工程师协会在积极承接政府职能,充分发挥科技社团公益性作用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从2009年起,重庆市政府职改办委托重庆市工程师协会在重庆市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开展职称评审试点工作,通过三年的试点,重庆市职改办于2011年9月30日正式下发关于委托重庆市工程师协会组建重庆市工程技术高级职务工程师协会评审委员会(渝职改办〔2011〕170号)的文件,委托重庆市工程师协会日常管理。截止到目前,已经取得了如下可喜的成绩:

  1.按工程类专业领域分类,建立10个专业委员会,具有250多位专家组成的数据库;

  2.重庆市工程师协会已在重庆市非公有制经济组织评审工程师3000多人;

  3.建立工程师资格年检及其与国际工程师对接机制,促进国内工程师参与国际学术交流活动;

  4.建立“卓越工程师”及“优秀工程师”表彰选评宣传机制,保障了工程师荣誉,提升了工程师地位;

  5.针对经济社会热点问题,组织高端人才开展调查研究,为决策部门建言献策。

  (二)上海工程师学会自2004年10月成立以来,在承接上海市人力资源局职称评审工作方面也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1.建立全国唯一的标准化工程师评审认证体系,并组织评审;

  2.开展包装设计工程师职业资格培训、考核及认证等;

  3.在大型企业内,建立工程师继续教育研修基地,由人力资源局授牌,工程师学会承接其具体职能任务,推动科技人员的继续教育;

  4.与美国、英国、加拿大、日本、香港工程师学会形成良好的学术交流机制,每年组织30名工程师参加各地轮流组织的学术交流活动。

  (三)我省的深圳市工程师联合会在服务科技人才职称评审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突破。

  1.2011年起,深圳市人保局委托深圳市工程师联合会在深圳市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开展轻工类职称评审工作,两年来共评审工程师300多人;

  2.深圳工程师联合会联合香港工程师学会积极地推动工程师资格国际互认工作,在粤港澳地区组织各地工程师开展国际工程师认证工作,在合理疏导工程师资格与国际接轨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四)香港工程师学会在推动工程师认证和工程师资格国际互认等方面值得国内工程师学(协)会学习。该学会是目前香港最大的工程师组织,主要工作为:一是开展工程师职业资格认证,二是对接国际工程师协会工作。香港工程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必须通过该学会的考试,方能成为工程师。

  三、社会组织承接政府部门相关事务工作,是政府转变职能的具体实践。在2012年3月19日举行的第十三次全国民政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谈到建立“构建政府管理与社会自治相结合、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体制”时指出:“政府的事务性管理工作、适合通过市场和社会提供的公共服务,可以适当的方式交给社会组织、中介机构、社区等基层组织承担,降低服务成本,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这就意味着政府对社会组织的职能有了新的要求,对社会组织的“身份”有了进一步的认同,同时也意味着社会组织承担部分政府职能的工作将有序展开。2010年6月,东莞市政府就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发展和规范社会组织的意见》,着力推进政府职能转移,创新培育扶持措施,引导社会组织广泛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据了解,东莞将逐步向社会组织下放18项政府职能。

  办    法:

  一、建议划拨出专项经费,在我市认定和扶持一批科技社团组织来承接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科技人才评价暨职称评审工作

  结合市委市政府出台的《东莞市社会组织发展扶持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文件要求,划出专项经费,制定人才评价暨职称评审服务机构认定和管理办法,联合市民政局开展资格认定。认定和扶持一批科技社团组织来承接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人才评价暨职称评审工作。

  二、借鉴兄弟省市成功经验,积极开展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人才评价暨职称评审工作

  目前,市政府已经制定了一系列人才管理服务相关政策,也授权相关社团组织开展了一些职称服务的工作,从实践效果来看,政府部门在授权力度及相关社团在执行效果上与设定期望值还有明显的差距。考虑到东莞人才结构的特殊性,建议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还应给予非公有制职称管理明确的定位,进一步完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人才培养晋升政策体系和服务结构;尽快建立体系严密、责任清晰、服务到位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技术人才知识更新继续教育平台;细化措施、落实操作、优化服务,把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人才职称服务纳入到全市人才发展、人力资源服务规划和范畴。学习重庆及深圳市工程师联合会做法,委托东莞市工程师协会(或其它具备条件的社团组织)先行试点,选择一个或两个行业先行先试,摸索经验,循序渐进,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逐步全面推广。

  总之,建立全市人才评价、任用待遇的统一政策,营造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人才成长环境,借鉴重庆及深圳工程师协会等社团服务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科技人才的做法,充分发挥科技社团(或其它具备条件的社团组织)在服务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科技人才方面的网络、人才、智力等优势,委托科技社团(或其它具备条件的社团组织)作为我市服务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科技人才职称评审试点,对增加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技术人员晋升服务渠道,促进我市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科技人才职称评审、晋升的合理有效优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提案者: 罗辉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