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位于我国南端,南亚热带季风气候显著,经常受到热带气旋、暴雨、洪涝、强对流等气象灾害的侵袭。尤其到了每年4-9月份经常持续普降大到暴雨,造成市区尤其部分旧城区低洼地带出现较为严重的内涝,给人民正常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不便。同时内涝使地势低洼的商铺、工厂等遭到水浸,不仅使货物遭水浸泡,而且需停业进行整理。给商家、工厂日常的经营、生产造成影响,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对低洼地段、城市排水系统进行整改,分三期进行了市区内涝整治应急工程,铺设了大量的管道、箱涵,使多个市区严重的内涝点在大雨之中,告别了持续多年的“水浸街”。并前后出台了《东莞市防汛应急预案》及《东莞市市区排水专项规划》等一系列法规,从制度上保障了全市排水系统有规可依。

  近年来我市市区的排水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随着城市规划不断调整,旧区进行改造,新开发区不断开发,城市各方面的市政配套建设任务越来越重。随着我市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有必要将市区排涝标准适当提高。

  办    法:

  1.增加地面渗水、蓄水功能。

  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大量的河道、雨塘、湿地及低洼地方被填埋,导致受纳水体、雨水调蓄设施减少,城市“蓄水”功能大大削弱。应该对道路、绿地、庭院、广场等配套增渗设施,减少外排流量、减轻区域防洪压力。尽量保存天然绿地、湖泊等“蓄水”场所,禁止破坏受纳水体,逐步增加小区的雨水调蓄设施。

  2.增加排洪与排水功能。

  提高运河、黄沙河等河涌的排洪能力,降低洪峰水位。及时组织人力、物力疏通阻塞的河涌。禁止实施明渠覆盖,恢复被覆盖的明渠,增加明渠的自然纳水能力和排涝能力。

  要对设置不合理、标准过低的陈旧排水设施,实施升级改造。在旧城改造、道路升级的同时,对地下排水管要尽量做到同步升级。建立排水管网市场化的长效清淤维护机制,加强雨天巡查、及时启闭雨水口、清理雨水口垃圾等应急工作,保持排水畅顺。加大对雨污管网混接、随意排放工地临时泥水、在排水管渠内敷设其他管线等行为的查处力度,防止城市管网受损或淤塞造成排水不畅。

  3.建立城市防涝预警机制。

  建立预防预警机制,加强对当地灾害性天气的监测和预报,对重大气象灾害做出评估,提前做好相关预案工作。建立跨部门、跨区域、跨灾种的综合预警监测平台和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加强对城市防洪防涝风险隐患的普查,建立分级、分类管理制度,落实综合防范和处置措施,并实行动态管理和监控。加强与新闻媒体的沟通和协调,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短信等媒体和手段,及时发布城市防洪防涝预警信息。

  4.完善城市防洪防涝应急管理体制机制。

  加强各级政府的城市防洪防涝应急管理办事机构建设,明确职责和级别,配备必要的人员、装备和经费,实现实体化运作和常态化管理。充分发挥各专项应急指挥机构在相关领域应对突发事件的作用,加强部门联动,推进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建立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部门联动、应急办综合协调的应急机制。

  5.建立专业人才库。

  根据实际需要聘请水利、气象、水文、国土、海洋与渔业、城市管理、卫生、交通、通讯、供电等有关专家组成专家组,为防洪抢险提供决策咨询和建议,必要时参加防洪救灾的应急处置工作。

  排涝工作需要一个过程,首先要规划超前,要有一定的预见性,对于未来可能会出现的,更多的暴雨降水量,我们升级后的地下排涝系统,要具备足够的抗灾能力。只有把地下排涝系统建设提升到新的战略高度,集思广益,保证科学决策和相关投入,才能真正解决逢雨必涝的难题。  

提案者: 侯庆虎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