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明城市的创建,交通管理是关键。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近几年,我市的城市道路建设日新月异、成绩斐然,呈现出一派现代城市格局。现在城市变了,环境美了,道路也宽阔了,可是却还存在一些不和谐的因素,即道路交通时常出现路堵不通畅的状况,尤其是早晚交通高峰时,市区一些主要路段和十字路口还经常发生堵车,严重的有时堵几个小时也不通,城市的道路交通管理还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城市整体路网不系统,道路交通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当前,中心城区道路需求矛盾突出。一是中心城区交通条件优势和劣势鲜明,多条道路的增加和拓宽改告,即为区域机动车交通的快速集散提供良好的条件,也吸引了大量的交通;二是中心城区交叉路口多、断头路多,加上道路施工较多等因素,形成的交通冲突点多,给饱和的交通带来了许多拥堵隐患;三是中心城区停车资源紧缺,且大多数道路蓄车能力不足,使停车需求等静态交通矛盾日益凸显。随着车辆迅速增长和道路资源相对有限的局面日趋紧张,我市道路交通供需矛盾日益加剧。
二、交通流量趋于饱和,主干道交通压力大,区域性交通拥堵时有发生。
目前,我市主要道路的高峰小时流量与十年前相比,几乎增加了一倍,早晚高峰时间延长,全天交通流量居高不下,市区主要道路基本都处于饱和或者接近饱和的状态,城市交通呈现出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1.交通流量空间分布特点明显,交通主干道不堪重负。因路网结构、出行选择、交通参与者认知度等原因,交通主干道流量居高不下。仅仅这两年的时间,我市的快速路的交通流量就已经处于饱和状态,一旦遇有交通事故或者其他突发事件,极易引发交通拥堵,中心城区交通拥阻现象在快速路通车后也没有得到有效缓解。
2.饱和交通流量导致路网脆弱,极易发生交通拥阻。交通流量趋于饱和,使得路网负荷过大,一个路口的拥阻将快速蔓延成为周边道路的区域性交通拥阻。如中心城区一个路口发生阻塞后,排队车辆将迅速蔓延到周边邻近路口,由一个具体点位的拥阻迅速演变为区域性拥阻,许多交通节点,已由过去高峰时段的短暂拥阻发展为长时间拥阻。
3.小汽车发展过快,造成路网不堪重负。我市已进入小汽车保有量的快速增长期,路网交通流量趋于饱和,特别是早晚高峰,车辆排队现象严重。目前,从时间分布上看,早晚高峰时段逐渐延长,周六、周日交通流量有所增长。从空间分布上看,在学校、医院、商业区等交通吸引较大的点位经常发生交通拥阻。在中小学上下时段,由于使用机动车接送学生较多的原因,大部分中小学门前都成为交通拥堵点位。
三、交通出行结构不合理,公共交通未发挥主导作用。
由于经济方面的原因,我市自行车、小汽车、公交车等多种交通方式并存的混行交通,并且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混行交通仍然是主要模式。目前,私家车已发展成与步行、自行车和公交车并行的出行方式,城市交通出现了多元化发展的格局。但是,我市的道路交通出行结构并不合理,主要表现在:
1.小汽车呈现“高拥有高使用”发展趋势。当前,我市处于私家车的高速增长期,呈现出由“低拥有高使用”向“高拥有高使用”发展的趋势,小汽车主要集中在市区,使用频率相当高。据相关调查的资料显示,市区60%的家庭购车目的是为了接送孩子,造成交通压力不断增加。
2.公共交通未发挥客运交通的主导作用。近年来,我市的公交车在数量和质量上也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我市公共交通还处于较低水平,线网结构单一,重复系数高,加之车速慢、准点率低、服务水平不高等因素,缺乏吸引力,难以发挥客运交通的主导作用。
3.自行车出行交通方式比例上升。目前,中心城区主要路口,自行车流量上升。在混行交通状况下,大量的自行车在路口与机动车相互干扰,通行效率低,形成慢速交通与快速交通形式并存的出现结构,加大城市交通管理和控制的难度。
办 法:
针对上树提出的问题,对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加强城市道路交通管理的建议:
一、完善路网系统建设,提供畅通交通。
1.完善路网规划建设,提高道路载体功能。近几年,我市加大了路网建设改造力度,但对市中心区支、次路网的改造重视不够,造成城市微循环不畅。建议:一是从提高路网协调性、连通性出发,抓紧对支、次路网进行改造和完善,急需打通部分断头路,拓宽瓶颈路段,提高路网连通性和整体通行能力。二是在城市基础设施规划与建设中,增加交通工程设计环节,充分考虑路网交通组织、与周边路网的衔接和通行安全、交通管网、交通安全设施等问题。
2.科学实施交通组织,充分挖掘路网功能。树立“管理挖掘、增能增效”的观念,发挥交通组织软管理的作用:一是解决交通堵点、结点。要对排出的交通结点进行综合和周边道路影响系统分析,有条件的要落实非工程性改进措施。二是优化管理设施。不断完善指路标志系统,解决交通信息不连续、信息缺失等突出问题,方便交通参与者,做好市区道路交通标志标线调整和完善工作,重点加强和改进道路路口渠化和指路标志、让行标志、行人横道线设置,减少无效交通,提高道路通行能力。
二、明确交通方式发展政策,优化出行结构。
1.明确公交优先发展政策,合理引导城市出行结构。发达国家大城市发展经验表明,大城市必须确立“以公共交通为主体,小汽车、自行车等个体交通为补充”的科学交通发展战略。调控我市交通总需求与总供给矛盾,实现道路交通资源优化配置与有效利用。一是抓住我市大规模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轨道交通建设全面启动的有利时机,抓紧制定出台我市公交发展规划, 由政府在资金投入、规划、管理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推动公交快速发展,优化公交网布局,将公交线路引入支、次道路和居民区,增加公交点覆盖率,方便群众乘坐,增强公共交通对市民出行的吸引力。二是在财政、建设、规划和管理方面予以照顾,采取“民办官助”形式,在重点中小学示范校开辟校车路线,免费接送学生上下学,减少接送学生的个体车辆造成的交通压力。
2.宏观调控小汽车交通,解决小汽车交通问题。私人小汽车进入家庭是时代发展的趋势,但过度发展,势必影响城市交通,对私人小汽车发展要把握好“车、行、停”三者的关系,加强交通需求控制和管理。
三、加强交通管理设施建设,提升智能化交通管理水平。
1.当今社会,网络文化高度发展,各类信息层出不穷,道路交通管理也应适应潮流,创新工作方法,开辟与道路相关的官方网站,在网站里设置“交通便民服务”、“出行安全服务”、“道路交通信息”等栏目,通过网络在网站上发布主要交通干线的道路信息,为广大交通参与者及时提供动态路面信息、行车指南、天气预报、交通地图、行车常识等便民服务信息,更加方便人民群众出行。同时在路面安装“路面信息组合式电子显示屏”,为行驶中的车辆司机提供滚动播放的交通状况、天气预报、安全警示等信息。
2.针对当前个别地区道路交通管理存在监而不控现象,逐步完善相关技术标准体系。建立GPS车辆管理体系,为所有警用车辆安装GPS卫星定位系统,通过无线通信网络向指定的车载台发送手机短信息,实现了对车辆的远程控制、指挥调度和信息查询等功能,有效地提高了对车辆的管理水平。
3. 信息化、科学化、智能化是道路交通管理工作的发展方向,要坚持"科学化、人性化、系统化"的原则,加大交通安全设施建设改造力度,积极推进智能交通系统建设,提升道路交通现代化管理水平。一是加大交通安全设施调整和规范设置力度,重点加强指路标志系统、人行过街信号灯、行人安全岛、人行横道线、人行步道桩等人性化设施建设,使交通安全设施成为展示我市形象的一道亮丽的风景。二是建设交通管理信息发布诱导系统,建立完善的交通管理业务系统和交通管理综合信息平台,加快交通信息发布诱导系统建设,为市民出行提供全方位的道路交通信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