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大社会组织登记管理体制改革力度,降低准入门槛,简化登记手续,促进了异地商会等社会组织的蓬勃发展。2013年,在市委市政府、市社工委、市工商联等单位的扶持与帮助下,东莞市异地商会更是发展迅猛,目前,全市已登记成立的异地商会已超过32家,还有部分异地商会正在办理办理名称核准。异地商会凭借其自主性、开放性等方面的优势,逐渐发展成为异地务工人员、企业和政府之间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在推动经济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目前,东莞市异地商会在运行过程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商会的规范性运行程度良莠不齐。中国的商会、协会工作目前仍处于摸索阶段,没有固定的模式可以参照。商会在东莞作为一个古老而又新兴的社会组织,没有规范的成熟的运行模式可供复制,虽然有基本的章程约束,但几乎所有的商会在具体的服务模式、运营模式上都还是在进行着尝试,工作流程、岗位职责、服务内容各有千秋,从而影响了商会这一社会组织的凝聚力,削弱了商会承接政府职能转移的能力,削弱了商会承担社会责任与推动经济发展的职能;

  2、作为异地务工人员、企业和政府之间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商会与政府间尚未建立起有效的沟通机制与解决问题的路径,目前商会对会员与同乡服务和解决会员问题基本上是靠商会骨干的私人途径帮忙,从而大大影响了商会的公信力,影响了商会的持续健康发展;

  3、商会成立伊始,尚未形成自身的造血能力,所有支出依赖于会员的会费,而商会的服务尚未能规范提供,致使部分会员对商会信心缺失,据了解,已有少数商会出现会员退会和财务状况危机日常运作都难以为继的现象。

  商会作为异地务工人员、企业和政府之间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在新时期,商会更承担着承接政府职能转移,维护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责。商会的健康、规范、稳定的运营与发展,形成与当地、经济社会的良性互动,对实现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实现民族复兴有着重要的意义。但商会成立之后,如何保持商会的可持续运行,规范化运行,承担起其更多的社会责任,发挥更大的纽带作用,对于政府和商会本身,都是目前亟待解决的课题。

  办    法:

  1、由市工商联牵头,组织主要异地商会,参照工商联运行模式,尽快制定商会规范运行指南,明确商会成员(包括商会会长、副会长、会员及秘书处等)的权利与职责,明确商会的基础服务内容,规范商会的基本运行流程。

  2、尽快建立落实商会与政府间有效的沟通机制,建议由市工商联牵头,邀请市委、市政府相关领导每季度定期召开全市异地商会工作会议,当面听取各商会的发展情况,及时了解并解决相关问题,为异地商会的健康良好发展提供坚实的机制保障,为切实解决异地务工人员的问题提供一个有效路径。

  3、在异地商会发展之初,给予商会必要的财政支持。具体做法可参照对科技企业扶持的政策,如根据商会级别与规模核定办公面积,给予租金补贴;对达到相关服务标准的商会给予一次性奖励等,以帮助商会解决在启动初期所面临的财政压力。

  4、配合东莞市社会组织孵化计划,有针对性的组织对异地商会的培训、学习与交流,提升异地商会的机构运营能力与承接政府职能转移的能力。

  5、尽快落实异地商会大厦的立项与选址,通过项目运行,提升商会的自身实力,为商会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提案者: 吴飞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