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有关部门统计数据表明,目前我市户籍老年人数在34万人以上。自2000年以来,我市各镇区如雨后春笋的涌现出38家养老机构(敬老院或称养老院),床位数达3919张。过去十年间,这些养老机构一度被当做破解老龄化社会难题的利器,备受社会各界赞誉。然而,近年来,这些养老机构却出现两极分化,除极个别运作正常外,绝大多数受到“冷落”,出现床位空置率极高的惨淡景象。为在夹缝中求生存,有的“由大变小”(压缩规模),有的“由老变小”(转办幼儿园)。为何有养老市场与需求,有上规模、上档次的机构,却少有人呢问津或对此不感兴趣?面对老龄化的快速来临和由此所形成尖锐的社会矛盾。本人进行了走访调研,结果发现存在的原因颇多,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医疗支撑:与国外集医疗、护理、保健、休闲、养老为一体的类似机构相比,我市绝大多数的养老机构尚处于只管吃住,不管医疗的寄养阶段。养老院是失能老人聚集地,需要医疗服务而得不到较好的医护照料,必然造成老人及其家庭选择是否入住的考量重点。
2.缺乏医保待遇:由于养老院内治疗无法享受到医疗待遇,患有慢性疾病的老年人只好转住医院,有些老人在医院一住就是3-5年,个别的长达7-8年,主要目的是养病而不是诊治,相当于把医院当成了养老院,既造成医院的医疗资源浪费,也使医保定额和经济效益受到负面影响。
3.缺乏专业医护人员:绝大多数机构缺乏医疗基本设施及医疗条件,如未配备X光机、常规检验和应急抢救设施。有的无专业医护人员,甚至连输液都不能进行。同时,护理人员也非常短缺,部门机构的负责人坦言,最头痛的就是如何招聘护理人员,由于工作特殊性,无文化的干不了,有文化的不愿干。加之工资待遇较低,护理人员工作没激情,不安心,脱岗、转行人员较多。
4.缺乏灵活的接收制度:大部分镇区的养老院只接收莞籍老人或本地的五保老人和自理、半自理老人。绝大部分的机构不愿意接收外地老年人,主要原因是经济方面,即怕欠费甚至不交费。
5.结合国内部分县市的经验,建立医疗型养老院,可实现老年人及家庭、养老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及医院等多方受益:(1)可完善养老院的功能,弥补就医不便的问题,提高养老院的入住率和竞争力;(2)让老年人即享受到了养老服务,又能得到医疗保障,并减轻了老年人的家庭负担;(3)效益不好的医院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可以通过与养老院定点对口合作,拓展病源,提高经济效益;(4)可减轻大医院老人压床现象,缓解医院床位紧张,患者看病难、住院难的压力。
办 法:
1.建议政府采取政策扶持的方式推广“医养结合”的养老院模式,完善专业的医疗护理功能,配备相应的医疗设施与就医条件,满足入住老年人医疗、护理、保健、休闲与娱乐诸方面的需求。
2.将有一定规模的养老院纳入医保定点机构,解决入住老年人的医疗报销问题。
3.采取优惠政策,吸引专业医护人才到养老机构工作,满足他们的职称晋升、工资待遇,定期送进医院进修,提高医疗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及医护水平。
4.养老院与附近的社区卫生服务站或医院建立合作关系,结为定点对口单位,老年人在养老院内一旦发病,能够得到养老院内的医疗机构或定点对口医疗机构的及时、专业的治疗,并启动医保,为老年人就医提供便利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