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我市从2006年开展整治环境卫生工作以来,我市市、镇街两级财政投入2亿多元建设二类以上公共卫生间2000多座,为出行人员和流动人员提供了如厕方便。但在我市一些人口流动比较大的路段,公厕相距较远,市民如厕的难度还是比较大,难于就近解决。公厕的管理也存在一些问题,影响城市文明形象。存在主要的问题表现为:
1、公厕之间距离较远,不方便急需如厕的市民就近解决问题。住建部《城市公共厕所规划和设计标准》第2.0.3条规定“ 公共厕所的相间距离或服务范围:主要繁华街道公共厕所之间的距离宜为300~500m,流动人口高度密集的街道宜小于300m,一般街道公厕之间的距离约750~1000m为宜;在我市的主要街道,基本没有按此标准来规划和建设。
2、很多新建的居民小区,开发商并没有建设配套的公厕。稍微大一些的居民小区,难于找到公厕,使市民在内急时四处乱找。
3、公厕的指示不明。许多人口流动多的街口都没有公厕的指示牌,地方不熟悉的流动市民难于找到就近的公厕。
4、没有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为市民打开“方便之门”。特别是一些服务市民的窗口单位不开放单位的卫生间给普通市民使用,极大地浪费公共资源。
5、公厕的人文关怀不到位,配套不足。许多公厕出现脏、乱、差的管理问题;有些没有配备残疾人、老人、儿童和妇女使用的单独无障碍、无性别厕间;有些单位的公共卫生间没有提供厕纸;有些没有衣物挂钩,水龙头缺损、便池不能冲水等。
办 法:
针对以上问题,为了提升东莞文明城市的形象,作如下建议:
一、在一些人口流动比较大和相隔较远才有公厕的街道,增设公厕,要求新建设居民区的开发商配套建设公厕;
二、增设公厕导示牌,指明方向及距离(以米为单位)。
三、大力提倡和引导服务市民的窗口单位(如银行、酒店、电信、政府服务部门)在办公时间开放单位的卫生间给普通市民使用,充分利用社会资源。
四、加强公厕的管理,增强人文关怀,及时维护公厕的设备和设施。
五、将“公厕”统一改名为“公共卫生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