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产业尚处于初创阶段,虽其应用前景非常广阔,未来将成为我国新型战略产业,但其标准、技术、商业模式以及配套政策等还远远没有成熟。物联网的关键是“大集成”应用,而物联网大集成应用实现的关键是中间件和解决方案。目前的挑战在于用标准化的数据交换实现这些已存在的和新建的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和“管控营一体化”。物联网发展已到产业化、标准化的关键时期,在产业化和核心关键技术方面与发达国家有一定差距,实施以感知为核心的物联网标准化战略迫在眉睫。要依托现有的国际标准化优势,加快推动形成“共性平台+应用子集”产业结构。在国家层面,应加强统一,重点突破核心技术、规模产业发展路线、商业模式等关键点。

  目前,教育部审批设置的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产业本科专业中有“物联网工程”、“传感网技术”和“智能电网信息工程”三个与物联网技术相关的专业。此三个专业从2011年才开始首次招生,目前为止还没有毕业生,所以,无法从往年的就业率来判断未来的就业情况,但可从行业的整体发展趋势和人才市场的需求等方面了解该专业未来的就业形势。

  作为国家倡导的新兴战略性产业,物联网备受各界重视,并成为就业前景广阔的热门领域,使得物联网成为各家高校争相申请的一个新专业,主要就业于与物联网相关的企业、行业,从事物联网的通信架构、网络协议和标准、无线传感器、信息安全等的设计、开发、管理与维护,也可在高校或科研机构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

  中科院院士、华东师大软件学院院长何积丰表示,未来的物联网技术要得到发展,需要在信息收集、改进、芯片推广、程序算法设计等方面有所突破,而做到这些的关键是如何培养人才。柏斯维也指出,从整体来看,物联网行业是非常需要人才。

  《东莞市加快发展物联网建设智慧东莞规划(2012-2015)》已于2013年8月29日正式印发,到2015年,物联网产业产值达到800亿元,“智慧东莞”架构基本形成。

  物联网在东莞制造业企业的推广一直遭遇服务价格高企的难题。有专家曾多次提出针对东莞“一镇一个特色产业”的特点,通过与专业镇平台整体打包物联网技术合作,推广物联网技术的应用。这一策略在去年8月印发的规划中也被明确提出。

  东莞物联网技能人才的培养就落实到高等职业院校主要就是位于松山湖的万人大学--东莞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东职院)、广东创新科技职业学院、广东科技学院高职部和各独立学院的高职部。目前,东莞职业技术学院正在积极申报物联网专业,并计划于2014年招生,其他高职人才培养单位也正准备申报物联网专业。

  物联网专业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与东莞对物联网专业高技能人才的需求矛盾迫在眉睫。

  办    法:

  1、政府加大对培养物联网专业高技能人才单位的资金投入,例如,在生均拨款上,对物联网专业增加一定的额度。

  2、政府机构牵头,组建物联网专业产学研联盟,将与物联网密切相关的高校、企业和行业有机的联合起来,实现“政校行企”协同模式的人才需求与人才培养的立体新模式。

  3、政府机构在科研立项上对物联网专业相关的项目给予一定的倾斜(如可以独立增加名额等)。

提案者: 袁华强

  关于对东莞市政协第十二届三次会议第TA20140196号提案的答复

  尊敬的袁华强委员:

  提案《关于大力培养物联网专业技能人才的建议》收悉,感谢一直以来对“智慧东莞”工作的关注与支持!现就有关建议答复如下:

  一、关于“政府加大对培养物联网专业高技能人才单位的资金投入,例如,在生均拨款上,对物联网专业增加一定的额度”的建议

  目前,我市正在大力开展技能资助培训。一直以来,我市非常重视对技能人才包括物联网技能人才的培养工作,大力实施异地务工人员资助性技能培训政策,对我市普遍需求的职业工种包括计算机、互联网等工种进行培训鉴定补贴。自2007年实施“新莞人培训工程”以来,我市共组织开展异地务工人员职业技能提升培训48.5万人,累计为31.7万人核拨补贴资金7479.3万元。为及时迎合当前新形势下对技能人才培养的需求,结合我市实际情况,2013年市人力资源局对现有异地务工人员职业培训补贴政策进行修订,出台《关于印发东莞市异地务工人员职业培训和鉴定补贴办法的通知》(东人发〔2013〕65号)着重简化操作流程,扩大补贴范围,增加培训项目,提高补贴标准。通过充分运用政府培训资助政策,采取企业自主培训、个人自选参训等形式,全方位促使我市异地务工人员技能水平提升,使我市职业培训政策更加符合企业、学校和员工实际需求,推动我市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取得实效。

  下来,我市将结合省有关新政策,将进一步研究修订异地务工人员职业培训补贴政策,打破各种条条框框限制,不断完善各项操作细节工作,让广大群众能享受我市的资助性培训政策。

  二、关于“政府机构牵头,组建物联网专业产学研联盟,将与物联网密切相关的高校、企业和行业有机的联合起来,实现‘政校行企’协同模式的人才需求与人才培养的立体新模式”的建议

  (一)发挥社会组织作用,搭建“政产学研用”平台

  目前,我市在物联网产业基地和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非常注重发挥社会组织的桥梁作用,市经信局积极开展业务指导,各协会都吸收了产业链各环节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甚至重点应用对象作为核心成员,充分调动社会资源,搭建“官产学研用”平台,共同推动物联网产业发展和开展智慧城市建设。其中:中国电信东莞分公司作为会长单位牵头成立了“东莞市物联网产业促进会”,凝聚了一批物联网产业相关企业,并积极开展数次智慧东莞论坛、“智慧东莞年度评选”等活动,牵头组织企业组团参加各类智慧城市和物联网产业相关展会,还积极参与高校就业对接工作,传递会员招聘用人的趋势和信息,整合物联网产业资源,搭建政、校、企沟通平台;

  中国移动广东公司东莞市分公司作为会长单位牵头成立了“东莞市无线产业促进会”,以“无线城市”建设为抓手积极参与“智慧东莞”建设,推广了“无线抄表”、“校讯通”等一批智慧城市典型应用。

  中国联通东莞市分公司作为会长单位牵头成立了“东莞市现代信息服务协会”,汇集了一批包含云计算企业在内的软件和信息服务企业,积极开展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牵手活动;此外,该公司还与市政府、常平镇政府签订了“智慧城市”建设战略合作协议,在“信息强政”、“信息惠民”、“信息兴业”等领域开展全面合作。

  东莞市金蝶管理软件有限公司作为会长单位牵头成立了“东莞市企业信息化推进协会”,目前,协会仅成立半年就拥有会员近六十家。该协会通过整合企业信息化专业资源,协助政府推动两化深度融合、智能制造。此外,该协会骨干成员还发起成立了“东莞市首席信息官联盟”。

  (二)打造以职业培训联盟为基础的技能培训大平台

  充分汇聚各类培训资源为我市广大群众技能提升提供保障。充分整合、合理配置各类职业培训资源,以企业的需求为导向,拟将东莞市技师学院莞龙路校区调整培训基地,以此为基础,创建东莞职业培训联盟,积极调动各类职业技术院校、技工院校、职业培训机构、科研机构和行业协会等共同参与,实现优势资源的有效发挥和高效利用。通过创建东莞职业培训联盟,建设网上信息交流合作平台,大力打造职业培训联合体,扩大培训覆盖范围,提高培训质量,把对技能人才的培养与东莞产业发展特点和要求紧密结合起来,为东莞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人力资源支撑。

  三、关于“政府机构在科研立项上对物联网专业相关的项目给予一定的倾斜(如可以独立增加名额等)”的建议

  目前,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已经编制了《东莞市信息化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送审稿),该专项设立了现代信息服务业发展专题和信息化重点应用专题两个重点专题,将对涉及到物联网产业的软件研发和市场化、平台建设及推广、重点应用实施等项目进行重点扶持。目前该办法已上报市政府,待市政府同意后将向全社会公布。

  感谢您对我市智慧东莞建设的意见和建议,希望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得到您的关心和支持。 

办理单位: 东莞市经信局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