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在文化惠民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尤其是文化馆的公益培训,内容包括走进艺术(器乐、声乐、舞蹈、美术等)、名家课堂(指挥、摄影、编导、小品等)、市民大讲堂(百场公益文化培训)、艺海拾珍(文化名人谈文化)、文化管理员和文化志愿者培训等等,深受广大市民的欢迎。
纵观公益讲座方面,针对普通大众的讲座,除了有文化馆的市民大讲堂外,还有市图书馆的市民学堂、南城艺展中心的公益讲堂、莞城的文化周末大讲堂、松山湖的松湖大讲堂、寮步的香市大讲堂等等。讲座内容涉及传统文化、幸福人生、家庭教育、政治形势、经济发展、廉政建设、法律法规、文学艺术、人际关系、健康养生等等,但唯独比较缺少对大众应急知识普及和培训的内容。
暴雨、台风、地震等自然灾害和环境污染、火灾、危险品泄漏等突发事件虽然不会天天有,但往往发生时始料不及,危害重大,不可不防。据不完全统计,每年我国15岁以下的青少年因车祸、火灾、水灾等原因造成意外伤害死亡的人数近50万。每年道路交通事故死亡约10万,目前每年工伤事故死亡约13万多人、每年触电死亡约8000人,我国火灾年平均损失近200亿元,并有2300多民众伤亡。
如此触目惊心的横祸数字背后隐藏着什么呢?从很多的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地震来临时大家乱作一团,不知如何躲避与救人;有人晕倒时不懂如何进行急救复苏,导致错过生命黄金4分钟;火灾发生时由于紧张不知道如何准确报警、初起火灾不懂得如何逃生和补救等等,如此种种让人扼腕心痛的同时,折射的是国人基本的互救和自救知识的严重缺乏。
因此,定期举办应急知识公益讲座,普及应急知识,提高广大市民的应急自救和互救能力,减少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非常有必要。
办 法:
一、针对暴雨、台风、火灾、危险品泄漏等较为常见的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由市文化部门统筹,镇(街)文化部门配合,有计划地在全市各个公益讲堂定期举办应急自救互救知识公益培训讲座,普及应急自救互救知识,提高广大市民的应急自救互救能力。
二、在校园普及应急知识,进行模拟演练,提高青少年应急能力。青少年时期的接受能力很强,他们完全有能力接受公众应急知识和交通安全常识,并且他们一旦接受这些知识,终身难忘,这会使他们终身受益并惠及后人。因此,应将公众应急知识如地震、暴雨、台风、火灾、交通安全等常识按一定的梯度编入中小学的科学课程、社会实践活动课程中。对学生按照计划进行自我保护教育,传授自救互救的知识和技能,切实增强学生的自救互救意识和能力。应急及逃生是一种技能,仅靠课本知识的照本宣科和各类讲座的灌输是很难掌握的,建议每年在校园定期开展消防走火演习、消防器材使用、预防触电、水灾自救、地震逃生急救、台风和暴雨疏散演习等实战技能科目演练,让学生们进行动手具体操作,熟练掌握自救和互救逃生常识。
三、开展社区应急知识公益培训讲座,提高市民应急自救互救能力
1、发动社会各方面力量,例如地震局、消防队、交管局等,结合社区医院急救人员、志愿者、义工的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讲座,可以案例分析、现场演练操作等方式,普及地震、火灾、雷雨风暴等各种应急急救和互救知识,并尽量让大家掌握实际操作的技巧。
2、可以在社区里开展安全与应急的主题宣传活动,发放安全应急知识小册子,普及安全应急常识;同时结合学习宣传活动,组织社区学校、企业开展形式多样的知识竞赛、有奖竞猜,并设置相应的奖励措施,推广安全应急知识和技能,提高全民安全应急意识和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