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我市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市机动车保有量相应大幅度增加,据东莞市交警支队初步统计的数据显示,截止2013年11月,全市机动车保有量已达到175万辆,并正以每日新增500辆左右的规模继续扩张。目前,我市机动车保有量仅次于广州、深圳,稳居广东省第三名,就全国范围而言,我市机动车保有量同样位居全国地级市前列。机动车辆迅猛增加,一方面反映了我市城乡居民强劲的消费购买实力,另一方面也给东莞这座活力之城、魅力之城带来了切实的困扰——交通拥堵。
目前,我市城区交通运行态势总体平稳,但交通拥堵的问题日益突出,高峰时段交通流量严重饱和。据测算,城区早晚高峰时段各主干道平均车速已实际低于20公里/小时,甚至更低。早晚上、下班时段主干道平均车速逐年下降,拥堵时间较以往明显延长,双休日交通拥堵现象已经显现。交通拥堵给市民出行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广大市民对安全、畅通出行的现实期盼反映愈来愈强烈。造成我市城区交通拥堵主要有以下二个方面的原因:
(一)道路资源严重不足。
受特定历史条件的发展制约,我市城区尤其是莞城道路普遍狭窄,交通路口及红绿灯设置明显过多,城区骨干快速交通路网体系整体缺失,从而根本性地影响到交通出行效率。事实上,近十年来除已修建的环城路外,我市城区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几乎完全停滞,道路资源相当紧缺,客观上加剧了城市交通拥堵状况。
另外城区现有道路资源结构失衡,表现为主干道多,次干道和支路相对偏少,城区主干道、次干道、支路在整个路网结构中的比例为1.2:0.8:2.9。由于路网结构失衡,导致交通出行对干道依赖严重,城区主要交通干道承担了道路交通流量的70%左右,次干道和支路分流交通的能力明显不足,城市交通微循环系统不够顺畅。
(二)机动车辆快速增长导致城市道路交通流量迅猛增加。
随着我市经济发展,民生不断改善,近年来,我市机动车保有量快速增长,截止2013年11月,全市机动车保有量已达到175万辆,并正以每日新增500辆左右的规模继续扩张。机动车辆的迅猛发展给我市道路交通出行造成了极大的压力,高峰时段主干道的通行效率较以往明显降低,平均时速不足20公里/小时。据交警业内人士分析,按照目前新车入户的态势发展,在我市主城区道路资源没有实质性改善的情况下,大概不出十年左右,我市城区将呈现流量饱和状态下的全局性拥堵,届时城区市民驾车出行将变得尤其困难。
当然,造成城市交通拥堵的原因比较复杂,除了以上两方面的原因外,像占道施工、人车混行、停车泊位不足、城市公交体系欠发达、城市规划布局不够完善也是造成我市城区交通拥堵的重要因素。由于前述因素与本提案关联性不强,故本文不再赘述。
由于当前和今后的一段历史时期,我市仍将处于城市化快速推进阶段,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和改善道路资源供给仍将是政府提供公共服务产品的优先选项。因此,治理我市城区交通拥堵应当首先从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管理手段等方面采取措施,做到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建设畅通、快捷、高效的道路交通路网体系,以确保城区交通运行态势持续平稳,治理后的目标期望值是将高峰时段主干道平均车速提升至25公里/小时以上。
办 法:
一、尽快建设主城区骨干快速交通路网体系、明确道路功能等级,提升路网系统的通畅性。
建议在我市城区现有道路基础上,进行彻底的升级改造,取消部分路段红绿灯,尽快建成“井”字形骨干快速交通路网体系。具体方案是:(1)将东莞大道沿东城中路延伸至大王洲大桥,将莞太路沿万江大桥延伸至莞穗路,取消沿线全部红路灯,建立南北走向的“两纵”;(2)将创业路、八达路、东城路、东升路全线贯通,将金牛路、罗沙路、东纵路、莞樟路全线贯通,取消沿线全部红路灯,建立东西走向的“两横”;在“两纵”、“两横”交汇处建环形立交以保证车流顺畅;(3)将上述“两纵两横”与环城路首尾衔接,以打通东莞城区道路交通的“任督二脉”,方便城区车辆的快速出入和通行;(4)对环城路范围内莞龙路、东江大道、港口大道、107国道、莞长路进行升级改造,提升城区与周边镇街的交通辐射及带动能力。
二、完善城市次干道和支路系统,打通断头路,提高路网系统的通达性。
城区各街道应当加快对城市次干道、支路、街巷的拓宽和改造,打通城市断头路,形成区域性微循环路网,以缓解主干道的交通压力。
三、建造自行车专用车道及人行过街设施,做到人车分流,各行其道,藉此提高路网的通行效率。
长久以来,我市主城区并没有规划建设自行车专用车道,由此导致人车混行,刮蹭事故接连不断。出于安全及空气污染等因素的考虑,近年来,市民乘自行车出行的意愿逐年降低,取而代之的普遍做法是大量购置私家车出行,结果加剧了路面交通拥堵。
从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规划建设高标准自行车专用车道,实现最后一公里的顺利接驳是未来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而目前我市自行车专用车道大多是在现有人行道或者机动车道的基础上就地取材,简单施划,其道路等级及安全保障标准十分低下(城市绿道除外),难以满足市民绿色、低碳、环保出行的现实需要,因此在我市主城区建设高标准的自行车专用车道就显得格外迫切。
另外,有关人行过街设施建设的问题,一直是我市广大市民十分关注的热点话题,2012年东莞市城乡规划局允诺的八座人行过街天桥至今杳无踪迹,希望规划、城建管理部门尽快抓紧落实,以回应广大市民的热切期盼。
当然,以上措施可根据我市目前的财政状况分步推进,但建设骨干快速交通路网体系是解决我市主城区交通拥堵的优先选项,是重中之重。建议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尽快落实推进。
四、建设主城区骨干快速交通路网体系的配套解决方案。
(一)尽快立项、合理规划。
我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出发,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尽快制定符合我市中长期发展需要的道路交通规划,抓紧落实和完成主城区骨干快速交通路网体系的规划工作。
(二)财政支持、分批建设。
城区骨干快速交通路网建设关系到千家万户的现实出行需要,属于重大民生工程,同时也是政府重大投资专项。希望能够引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并给予重点财政倾斜,同时也应当充分考虑到我市财政综合承受能力,进行分批建设、合理推进,最终让建设项目尽快落地,更好地惠及广大市民。
(三)进行投融资机制创新,合理引导民间资本进入。
城区骨干快速交通路网建设属于重大基础设施投资项目,资金需求量巨大,完全依靠政府财政投入恐难以维系,因此需要创新投融资机制,合理引导民间资本进入路网交通系统基础设施建设。可考虑采用BOT、BT等投资方式,或者发行地方建设债券进行融资建设,藉此减少对政府财政资金的高度依赖。
(四)进行协调机制改革,设立综合性“交通委员会”,统筹负责我市交通规划和交通拥堵治理工作,确保项目尽快建成。
建设主城区骨干快速交通路网涉及到政府多个部门,如规划、发展改革、住建、城市管理、交通运输、交警、城区各街道、财政等部门。目前各部门间部分职能存在一定程度的交叉和重叠,由此导致权责不清,办事效率低下、拖沓,甚至造成前期许多规划项目始终无法落地变为现实,因此为市民所诟病,譬如“人行过街天桥无法兑现一事”。为了确保我市主城区骨干快速交通路网体系的顺利建成,建议设立综合性“交通委员会”,由该委员会统筹负责我市交通规划和交通拥堵治理工作,并专项督促和协调主城区骨干快速交通路网的规划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