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东莞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城市实力不断增强,市委市政府对公民的素质教育和科普事业发展越来越重视,先后投入了较大的财政资金建设多个公益性科普场馆,建设了一批科普人才队伍,出台了一系列加强科普工作的措施,科普工作取得了长足进展。但也应清醒地看到,科普人才的发展现状仍不能满足我市科普事业发展和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需求,与科教兴市战略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由于工资待遇、科普工作者对工作的使命感、科普工作者对事业挑战性的认识、政府对科普工作的重视程度、社会对科普工作的关注和支持等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科普人才队伍的流动性比科研单位、学校教师队伍的流动性要大得多。

  科普教育工作实际上是为城市发展培养人才的工作,是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工作,是对学校教育的必要和有益的补充。科普教育人才队伍是科普工作的推动者和主力军,发展科普事业,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关键在人才。只有建设强有力的科普人才队伍,各种科普场馆才能搞得有声有色,科普设施才能得到有效的运用,才能真正推动科普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把我市建设成为公民科学素质高和创新意识强的城市,为我市经济转型和产级升级打下坚实的人才基础,推动 “东莞制造” 早日变为“东莞创造”,加快推动东莞创新型城市的建设和发展。

  在我市科普教育事业的发展进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高素质的科普人才有限,人才流失较严重。

  (一)政府对科普事业投入不足,导致待遇留人遇到较大挑战。

  科普人才的工资待遇不高,从单位性质来比,公益性科普场馆属于事业单位,而科普工作者的工资待遇却明显低于公务员;从工作任务与目标来比,属于科普教育工作,而他们的工资待遇却明显低于教师;从专业技术方面来比,展品的研发与企业的科研接近,而他们的工资待遇却低于企业的同类技术人员。社会上各种待遇更高的就业机会吸引着科普人才,加上自我创业的情况,导致高素质的科普人才流失较严重。要留住高素质的科普人才,使他们能够长期安心从事科普教育,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

  (二)专业技术职称问题长期未得到解决,影响了科普人才成长。

  职称评定是对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的业绩肯定与激励的重要举措之一,也有利于专业技术人才的不断成长。然而,由于我国职称评审制度没有设置科普教育系列,目前广泛从事在科普教育战线的科普工作者在职称申报、特别是高级职称申报时,难以找到合适的系列与专业,在专业发展上找不到目标与归宿感。这在全国科普行业是一个很普遍的问题。据说,省有关部门已经在着手对职称系列进行相关调整,配合国家启动相关职称制度的改革工作。

  (三)缺乏专业培训和激励机制,不利于提升科普人才的专业素质和工作积极性。

  目前,科普工作者在对公众提供各类项目科普教育的进程中,自身却较少组织接受系统的专业知识更新和提升性质的培训。馆内举办的各种讲座和论坛基本以社会公众为对象,馆内科普人员难以参与。在科普领域的交流活动中,虽偶有展品讲解员、科普剧、科学秀、科普动漫电影作品等区域性或全国性大赛,或者科普电影交流活动、新展品展示交流会、科普教育发展论坛等新形式交流性活动,但参与者有限,激励面较窄。

  (四)未能充分发挥社会力量作用,壮大科普人才队伍。

  科普事业中社会力量的缺失是影响科普工作开展的重要因素。社会化科普工作格局应是科普事业发展追求的目标。和全国一样,我市存在科研和普及脱节的现象,没能充分发挥高校、科研机构等的积极作用。高校与科普场馆之间的互动坚持得不够,科普场所作为高校学生实践活动基地利用得不够,师生未能真正参与到科普工作去,科技企业、专业学会的科普教育功能没有得到应有的充分发挥。

  为了实现《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预期目标,广泛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必须着眼于长远,建立长效机制,采取得力措施,加强科普人才队伍建设,促进科普事业持续发展。

  办    法:

  一、建立科普经费投入的保障机制,提高科普人员待遇。

  科普工作作为非正规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从业人员理应与教育工作者平齐。对于科普场馆来说,因其非正规性,周末和法定节假日都需要正常开放,从业者长期得不到正常的休息。从这个角度说,其待遇甚至更应该高出普通的教育行业。建议加大对科普行业人员经费的投入,提高科普人员的待遇,以控制人才流失的局面。

  二、协调加快科普教育职称制度建设。

  对于科普工作者的职称评定应有一套符合行业特点和发展要求的评审办法,才有利于科普教育事业和科普人才的健康发展。政府有关部门可向上一级主管部门反映情况,应尽快出台相应的政策解决他们的职称评审问题,或调整已有相关职称申报要求与条件,使之适用于专业科普场馆从事科普教育的各专业技术人员,如设立科技传播与管理职称系列或专业。

  三、加强专业培训和交流,完善激励机制。

  组织和开展系统的业务和技能培训,不断更新科普人才队伍的知识结构,帮助他们提升技能水平。可以借鉴其他公益场所如文博系统走出去互动学习的优秀经验,与外省外市同行按一季、半年等一定的时间期限,互动交流学习,让更多科普工作者有机会接收系统的业务培训和学习交流,与外省外市同行交流经验,吸收外界的好做法。

  四、利用政府的杠杆作用,撬动全社会的力量参与科普事业。

  从事科普工作的人群不仅仅是科普场馆这些专职机构人员,不仅仅是科普大篷车下乡、科普人员去学校。像科研院所、专业学会、高校、中小学、科技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科技领域的专家,甚至是科学家等都有责任和义务投入到科普工作中来,壮大科普队伍,这样科普工作才能真正走向社会化,市民的科学素养才能更广泛地得到提升。进一步加强科普志愿者队伍管理机构、科普志愿者服务站等组织的建设,同时大力推动高校大学生参与志愿者活动,锻炼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加强对科普志愿者的培训、管理和激励,为各类科普志愿者成长、服务和实现自我价值提供一个交流和展示的平台。

  可以思考政府主导、企业支持、公众参与的各类专业科普活动,由科研机构、大中小学、科普场馆、专业学会等互相协调,共同参与提供各专业的科普活动,吸引更多的镇街市民普遍参与科普活动,使科普活动真正成为市民的一项常见常参与的普及活动。这种政府与民间的配合,能够促使社会科普力量由自由发展逐渐走向自觉发展,有利于培育出专业的科普组织。

提案者: 民盟市委会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