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许多大城市中,每每暴雨来袭,街道积水为患,交通堵塞的场景屡见不鲜。雨水本是一种资源,却变成了中国城市的一大隐患。究其原因在于,高速发展的城市,不透水下垫面比例的不断增加。城市应该如何消除水患,回收水资源,实现雨水的收集利用,成了城市发展的主要课题之一。随着城市化的加剧,城市排水问题日益严重。为缓解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将“低影响开发(LID)”理念应用于城市建设也逐渐被重视。

  LID 英文的全称是Low Impact Development,是20世纪90年代末发展起的暴雨管理和面源污染处理技术,是一种强调通过源头分散的小型控制设施,维持和保护场地自然水文功能、有效缓解不透水面积增加造成的洪峰流量增加、径流系数增大、面源污染负荷加重的城市雨水管理理念,20世纪90年代在美国马里兰州开始实施。LID低影响开发是一种可轻松实现城市雨水收集利用的生态技术体系,其关键在于原位收集、自然净化、就近利用或回补地下水。低影响开发主要通过生物滞留设施、屋顶绿化、植被浅沟、雨水利用等措施来维持开发前原有水文条件,控制径流污染,减少污染排放,实现开发区域可持续水循环。与国外相比,低影响开发技术目前在国内应用较少,但已列入国家“十二五”水专项重大课题进行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城市建设迅猛发展,城区中心区域不断扩大,雨水排放设施无法跟上,内涝灾害不断。主要原因是,土地表层硬化,强度不大的雨水易形成径流,雨水的排水系统不能满足要求,造成内涝。而且,我国的排水管网系统最高的设计重现期为5年,即5年一遇(意思是5年可能被淹一次),因此排水系统不可能较解决内涝问题。因此,在我市推广低影响开发十分必要。

  低影响开发可以通过雨水蓄调池,雨水渗透路面,大大延缓雨水径流的形成,减少内涝灾害。低影响开发还可以改善人文居住环境,美化生活,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境,阻止野蛮开发。城市建设发展到今天,真正需要的就是这样从粗犷、野蛮、无序的开发走向和谐、文明、有序的开发。

  低影响开发的推广不能急于求成,而是要按步骤逐步积累经验,当技术成熟后,再融入到城市的整体规划中,形成一种开发的理念,与其他的市政工程同步进行。

  办    法:

  一、在市区选择典型区域为试点,开展低影响开发项目建设。

  根据今年的暴雨情况,尤其“6?13”、“6?15”两场暴雨,市水务局对市区内出现过内涝情况的地方作了统计,市区内涝点共45个,其中莞城13个、东城10个、南城11个、万江3个、市城管局直管道路中东莞大道内涝点2个、松山湖大道2个、环城路3个、中心广场1个内涝点。建议从中选取1-3个作为开展低影响开发项目建设的试点。

  二、在试点建设过程中,总结经验,逐步制定符合我市的低影响开发的政策、规定,技术规程、导则等。

  排水系统低影响建设的几种开发措施:生态植草沟,能够消减径流量,有效去除污染物;下凹式绿地,能蓄积雨水下凹;还有雨水花园、地下蓄水、屋顶绿地、透水路面等开发措施。建议由设计单位选取试点并确定合适的开发措施,明确相关职能部门在建设过程中总结经验并形成技术指导规则。

  三、技术成熟后,形成规范,融入到城市整体规划中,与其他的市政工程同步建设。

  如上海虹桥商务区的雨水浅层蓄渗装置,设置在高架道路地面景观带下,能够就地处理5倍于装置面积的高架道路全年80%的路面径流。雨水浅层蓄渗技术适用于高土地利用率、高景观要求、高地下水位地区,可以结合绿化或者广场,收集屋面或路面雨水。

  “低影响开发”理念对于城市水环境的修复和保护,具有积极的意义,排水系统低影响的开发建设,将大大改善城市内涝状况,对城市排水系统的改善产生深远的影响。

提案者: 民盟市委会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