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车是一种常见而又便利的交通工具,也是一项很好的体育运动。随着人们环保和健身意识的提高,选择自行车出行和锻炼,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推崇。一直以来,交通工具似乎是人们辨别身份的重要特征,正所谓“穷人骑车挤公交,富人开车坐大奔”,但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英国交通部所做的一项全国出行调查结果显示,英国人越有钱的,骑自行车的里程就越长。

  2008年5月,杭州市率先建成了我国第一个城市公共自行车服务系统,构建了公共交通与自行车换乘(B+R)及停车换乘(P+R)的组合交通模式,延伸公交服务,提高城市公共交通的机动性和可达性,实行公共自行车60分钟内免费使用,全市范围内通租通还,吸引小汽车出行者改变出行方式,节约道路资源、减少环境污染、缓解出行难问题。

  2012年9月底,太原市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建成并投入使用,该系统的建设以方便市民为宗旨,投入使用后,立即受到广大市民的热烈拥护和响应,很多市民纷纷选择公共自行车出行。据2012年的统计数字显示,太原市的公共自行车单天最高出借量超过5万车次,一辆自行车每日累计平均使用11次以上。市民们纷纷表示,此项举措深受大众欢迎、深得民心!

  再来看看我市的情况,据统计,我市目前机动车保有量约175万辆,而且在以每天新增约400-500辆的速度增长,每年新增11-12万辆,交通压力日益增大。在上下班高峰期,机动车道拥堵不堪。公交车路线主要分布在大路上,覆盖范围与工业园区、住宅小区、居民集中区、商业区等出现很多空白区域,尤其是在我市“禁摩”之后,很多市民都抱怨出行不便。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居民也会购买自行车代步,但是自行车停放存在安全风险,自行车经常被盗。这样一来,很多市民不得不转向购买私家车,导致了私家车数量过快增长,进一步加大了交通压力。

  因此,不论是减少交通压力、节能低碳,还是方便出行、运动健身,在适当的距离范围内,自行车出行都是不错的选择,是值得倡导和推广的。

  综上所述,建设东莞公共自行车交通服务系统不仅节能环保,而且深受市民欢迎,再加上我市的绿道网已经基本建成,具备了建设的条件。这也是坚持“以人为本、以民为先”,实施公交优先,解决出行最后1公里问题,提升城市形象,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一项重要举措,是提高市民幸福指数一项民心工程。

  办    法:

  一、市规划部门在我市公交规划和绿道规划的基础上,尽快规划出与公交接驳的公共自行车服务系统,作为公交系统的补充和延伸,在生活区、商业区、办公区、文化区、公园、广场等人流较大的区域周边,以间隔300-600米的范围,规划建设自行车自助租还服务网点,解决市民出行最后1公里问题。

  二、市绿道办在我市现有绿道及人行道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绿道及人行道的联网建设和路面建设,使我市的联网绿道及人行道能更适合行人和自行车通行。

  三、所有服务网点实行通租通还,并采取网络实时监控、网点管理人员巡检、车辆错峰调度等措施,方便市民租还,有效保障市民顺畅租骑。

  四、成立服务团队,各服务网点配备相应管理员,管理员负责调度和网点及自行车的保洁工作,并为前来咨询的市民解答问题。在每个服务网点设置宣传栏,公布租还方法、收费标准、管理员手机号码等,方便市民。

  五、由市财政划出专项资金进行建设、维护和运营。使我市的公共自行车服务系统真正做到以便民为宗旨、以惠民为目的,为市民提供贴心服务。

提案者: 民盟市委会

  对东莞市政协第十二届三次会议第20140169号提案的答复

  民盟市委会:

  贵委员会提出《关于建设东莞公共自行车交通服务系统的建议》(东莞市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20140169号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对于贵委员会结合我国几个推行公共自行车系统试点城市的实际效果及我市的具体情况,分析在东莞规划建设公共自行车交通服务系统对缓解我市交通拥堵、减少空气污染、缓解市民出行难问题所起重要作用的论述,我局深表赞同。我局也原则上同意贵委员会提出的建设东莞公共自行车交通服务系统的五点办法。

  二、我局一直以来非常重视包括自行车道在内的慢行交通规划,组织编制了《东莞市区自行车专用道近期实施规划》,列入近期建设的自行车专用道总长为77.45公里,共涉及20条路段。并在有关的道路建设中积极推行自行车专用道,例如,东城万达广场周边将要新建的世博北路等3条道路都将有自行车专用道。同时,还将通过城市和社区绿道的建设进一步完善自行车道。对于目前市区有很多自行车道在交叉口处高低不平,甚至在某些路段出现断头路的情况,我局正在开展《慢行交通系统规划设计指引》,以引导东莞市建设更为“人性化”的自行车道和行人道,包括设立科学合理的交通标识和指引牌等。

  三、我局从2011年就开展了《东莞市区公共自行车系统可行性研究》、《东莞市区公共自行车系统项目建议书》等相关研究和规划,积极推行公共自行车系统,以有效解决“公交最后一公里”问题。我局上述规划研究主要结论如下:

  1、建设公共自行车系统对满足市民出行需求、解决城市交通拥堵、提升城市形象具有积极意义,具有投资少、见效快和贴近百姓生活等特点,将为市民提供便捷、休闲、健康的出行方式。

  2、在东莞市区总建设用地156.8平方公里基础上,按照不同的站点服务半径,分两个方案初步匡算公共自行车项目的建设规模和投资额度,综合考虑推荐方案一:按300米服务半径建设550个站点,配置16500辆公共自行车,总投资约1.92亿元,年运营费约1300万元。

  3、通过对相关城市实践经验的分析研究,公共自行车系统作为公益性项目,政府必须投入资金或资源,才能使公共自行车项目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建设与运营时应坚持“政府投资、购买服务”原则,由政府出资建设及承担运营费用。

  然而由于投融资等问题,市政府尚未启动公共自行车系统项目。目前,我局仍在研究如何有效引入市场机制,使得政府花最少的钱办成较大的事。我们正在与国内较大的公共自行车系统运营公司积极接洽,研究制定符合东莞实际的公共自行车系统布点和投融资方案,与市城管局和市财政局共同报请市政府选择合适时机,以市区为试点,分期建设东莞市公共自行车租赁服务系统。

  最后,感谢贵委员会对我们工作的支持,希望在今后工作中多提宝贵意见。 

办理单位: 东莞市规划局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