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车是一种常见而又便利的交通工具,也是一项很好的体育运动。随着人们环保和健身意识的提高,选择自行车出行和锻炼,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推崇。一直以来,交通工具似乎是人们辨别身份的重要特征,正所谓“穷人骑车挤公交,富人开车坐大奔”,但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英国交通部所做的一项全国出行调查结果显示,英国人越有钱的,骑自行车的里程就越长。
2008年5月,杭州市率先建成了我国第一个城市公共自行车服务系统,构建了公共交通与自行车换乘(B+R)及停车换乘(P+R)的组合交通模式,延伸公交服务,提高城市公共交通的机动性和可达性,实行公共自行车60分钟内免费使用,全市范围内通租通还,吸引小汽车出行者改变出行方式,节约道路资源、减少环境污染、缓解出行难问题。
2012年9月底,太原市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建成并投入使用,该系统的建设以方便市民为宗旨,投入使用后,立即受到广大市民的热烈拥护和响应,很多市民纷纷选择公共自行车出行。据2012年的统计数字显示,太原市的公共自行车单天最高出借量超过5万车次,一辆自行车每日累计平均使用11次以上。市民们纷纷表示,此项举措深受大众欢迎、深得民心!
再来看看我市的情况,据统计,我市目前机动车保有量约175万辆,而且在以每天新增约400-500辆的速度增长,每年新增11-12万辆,交通压力日益增大。在上下班高峰期,机动车道拥堵不堪。公交车路线主要分布在大路上,覆盖范围与工业园区、住宅小区、居民集中区、商业区等出现很多空白区域,尤其是在我市“禁摩”之后,很多市民都抱怨出行不便。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居民也会购买自行车代步,但是自行车停放存在安全风险,自行车经常被盗。这样一来,很多市民不得不转向购买私家车,导致了私家车数量过快增长,进一步加大了交通压力。
因此,不论是减少交通压力、节能低碳,还是方便出行、运动健身,在适当的距离范围内,自行车出行都是不错的选择,是值得倡导和推广的。
综上所述,建设东莞公共自行车交通服务系统不仅节能环保,而且深受市民欢迎,再加上我市的绿道网已经基本建成,具备了建设的条件。这也是坚持“以人为本、以民为先”,实施公交优先,解决出行最后1公里问题,提升城市形象,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一项重要举措,是提高市民幸福指数一项民心工程。
办 法:
一、市规划部门在我市公交规划和绿道规划的基础上,尽快规划出与公交接驳的公共自行车服务系统,作为公交系统的补充和延伸,在生活区、商业区、办公区、文化区、公园、广场等人流较大的区域周边,以间隔300-600米的范围,规划建设自行车自助租还服务网点,解决市民出行最后1公里问题。
二、市绿道办在我市现有绿道及人行道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绿道及人行道的联网建设和路面建设,使我市的联网绿道及人行道能更适合行人和自行车通行。
三、所有服务网点实行通租通还,并采取网络实时监控、网点管理人员巡检、车辆错峰调度等措施,方便市民租还,有效保障市民顺畅租骑。
四、成立服务团队,各服务网点配备相应管理员,管理员负责调度和网点及自行车的保洁工作,并为前来咨询的市民解答问题。在每个服务网点设置宣传栏,公布租还方法、收费标准、管理员手机号码等,方便市民。
五、由市财政划出专项资金进行建设、维护和运营。使我市的公共自行车服务系统真正做到以便民为宗旨、以惠民为目的,为市民提供贴心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