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已进入了互联网时代,也就是信息化时代。信息化正在改变世界,已经渗入到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的各个角落。产业要发展离不开与信息化的融合,同样,城市建设、城市管理也离不开信息化的支撑。所谓智慧城市,其实就是信息化城市,谁触网在先,谁就获得发展的先机。随着互联网4G时代的到来,加快东莞的信息化建设,尽快建成智慧东莞是大势所趋,刻不容缓。

  2013年1月25日,广东省省长朱小丹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大力发展物联网、实施云计算应用示范工程,抓好广州、佛山、东莞等智慧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智慧城市建设是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在特定历史时刻交汇的产物,对于拉动地方经济发展、刺激内需、推动民生将起到重要的作用,将成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手段。当下,智慧城市建设方兴未艾,全国许多城市特别是东南沿海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已纷纷提出智慧城市建设的战略规划。我市作为闻名全国的制造业名城已经具备了建设智慧城市的良好基础和条件,市经信局推出的“智慧经信”工程项目,实现了局机关门禁、停车场、食堂消费一卡通,并实现与全市公交、小额支付等功能兼容;石龙镇也全面启动了“智慧石龙”建设,实施智慧交通、智慧市政、应急指挥、空间地理基础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等工程;市水务局则启动了对全市水源和污水实时自动采集、监控、报警的“智慧水务”系统。“智慧城市”建设的序幕已经在我市拉开,通过与厦门等智慧城市建设起步早、规模领先的城市进行对比,我市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缺乏建设智慧东莞的顶层设计。各部门信息化建设成果很多,但都是各自为政,缺乏资源的整合与沟通,缺乏顶层设计与规划,“智慧东莞”品牌没有打响。

  社会管理和民生服务等相关部门信息化建设成果初显成效,例如上文提到的环保、水务、城管、教育、卫生等领域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缺乏沟通,缺乏资源,缺乏整合。一方面体现在政务领域没有一个完整的智慧城市信息平台,不能提供全面的数据挖掘和辅助决策服务;另一方面体现在群众可以体验到的智慧城市应用分散在各职能部门的网站,有的领域甚至还没有形成面向群众的应用,能感受到智慧城市便利和进步的群众面还不够广,智慧城市民生服务范围还不够宽,智慧化民生服务的简易性、便捷性、集中性有待提升。“智慧东莞”的品牌还没有打响,政府部门、企业、市民对“智慧东莞”愿景的认识没有统一,“智慧东莞”建设没有形成合力。

  二、智慧城市建设模式比较单一。应用推广市场化手段少,效果不明显。

  从我市来看,智慧城市建设多采取财政直接投资建设的方式进行,较为单一,除公共照明领域合同能源管理模式较为成熟外,其他领域还没有购买服务、建设转移、特许经营、融资租赁、商业建设运营等模式的成熟应用案例,这与未来智慧城市快速发展的客观需要还存在一定距离,有待探索。由于没有采取市场化的建设和运营模式,导致智慧城市建设的速度不够快,质量不够高,推广的范围小,影响不够大。

  办    法:

  一、成立智慧东莞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做好智慧东莞的顶层设计和规划,整合资源,分步推进,兼顾全面。

  智慧城市规划与建设应在重视技术应用的同时更加注重“软智慧”能力塑造。智慧城市建设绝不是简单的引用先进技术,将各企事业单位接入互联网、建设网站那么简单,而应该是制度流程上有优化,组织架构上有突破,通过“软智慧”能力的塑造,形成一种与传统管理方式完全不同的社会管理新模式。智慧城市规划与建设应将科学治理与城市个性有机结合。通过更多的亮点应用来展示智慧东莞的效用,总体建设框架应适合东莞地域文化、经济特点,最大化突出东莞的地方特色和亮点,分步实施、重点突出。在不同阶段选择能够短期形成突破的重点领域,以点带面,逐步推进。建设智慧东莞在时间上,虽不能急于求成,但也刻不容缓。

  (一)加强资源整合,由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牵头,采用项目建设的方式,选择有经验、有实力的智慧城市运营商,政府投入一部分资金,开展智慧东莞市级统一平台建设。重点整合各部门现有信息资源,并适当预留重要领域数据接口,逐步提供全市统一、综合性的数据挖掘和辅助决策服务。同步开发“智慧东莞”手机客户端、智能信息设备(类似ATM设备的智慧城市终端,可以部署在社区、企业等地址)等多种信息终端,注重用户体验,让更多群众感受到智慧城市的便利和进步,实现智慧化民生服务的简易性、便捷性、集中性。

  (二)重点选择产业、公共管理、民生服务领域作为突破口。按照“政府引导、企业市场化运作”的原则,加强对购买服务、建设转移、特许经营、融资租赁、商业建设运营等模式的研究,学习其他城市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市实际,采用试点建设的方式探索智慧城市新型建设模式。争取做到试点项目成熟一个,推广一个,加快智慧城市建设步伐。

  1、智慧产业。以专业镇为载体,以企业为主体,推动两化深度融合,大力推广电子商务应用,重点打造一批高水平、高智能化的“智慧产业”应用示范项目。推动物联网技术在物流环节深化应用,加快推进“智慧虎门港”、“智慧常平”建设,打造智慧物流示范工程,引导仓储、运输、配送企业发挥协同作用,降低物流成本。

  2、智慧城管。推广“物联网智能路灯”应用,通过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实现政府“0”投资对现有路灯进行改造,大幅节约照明电费和灯具维护费,提高路灯管理水平。大力推动“数字城管”建设。

  3、智慧医疗。试点建设社区医疗信息化平台和调度枢纽,实现集远程医疗、社区医疗资源调度等服务于一体的小区智能医疗服务,探索家庭保健服务新模式。建立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实现医疗信息共享共用,实现医疗一卡通。

  4、智慧环保。应用物联网技术建设环境监测网络“感知环保”工程及其他环保物联网工程,推动环境信息共享与利用,推广云技术应用,提高全市环境保护工作的决策能力、监管能力、应急能力、保障能力、行政效能和社会服务能力。

  5、智慧交通。加快实现对城市交通的智能管理。提升车辆识别与跟踪、交通疏导与调度的能力,加快推进交通疏导和信息发布等智能交通系统的建设;改造现有交通视频监控平台,在全市主要交通区域实现交通信息的实时监控、交通灯的智能控制和路况信息的动态发布。丰富和延伸公交一卡通功能,让市民通过智能卡或者手机就能搭乘公共交通工具,方便出行,提高市民生活舒适度与幸福感。

  二、加大宣传力度,打响“智慧东莞”品牌。

  市财政列出专项资金,用于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对智慧城市的认识。一方面,认真总结智慧东莞建设已经取得的成果和经验并加以宣传推广;另一方面,利用各类媒体,如视频广告、户外广告、专题报道、微博、微信等,积极推介民生类智慧城市应用,让广大市民看得见、摸得着,方便用、乐于用,共享智慧城市建设成果。  

提案者: 民盟市委会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