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中小学生数起自杀事件,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敲响了警钟。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心理上往往表现出幼稚、冲动、片面、痴迷且各种矛盾凸现,如学习压力过大,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自主活动要求与教师、家长限制的矛盾,消费需求与家庭经济能力的矛盾等,这一切矛盾的冲突和激化使青少年产生了种种心理困惑、心理障碍甚至心理疾患。有的沉迷于网络游戏,有的走向吸毒、偷窃等违法犯罪之路,悔悟之后,又觉得生活无望,便走向自杀。早期的全国性调查显示,我国中小学生大约有20%的人存在心理问题,其中有严重心理问题的为4%。虽然目前我市部分学校及一些工作室也设有心理咨询师,但青少年却很少去咨询。
影响我市青少年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1.家庭教育不恰当。①传统教育方法作祟——“棒打出孝子、出书生”的哲学,仍然深植于许多家长的心中,他们相信鞭下可以创造出奇迹。②长辈对孩子过分溺爱——导致孩子不懂得构建物质与精神生活,而出现心理健康问题。③家庭不和睦——父母之间经常处于冷漠、情感纠葛、吵嘴、打架,甚至离异,致使孩子健康心理、人际交往关系能力的构建出现了问题或缺陷。
2.学校教育侧重学生成绩的提高,对学生精神生活关心不够。
3.社会环境发展变化带给青少年思想的冲击和不良影响。由于青少年对社会的认知力还不强,自控能力差,很容易受同伴或不良社会风气影响,养成不良习惯和沾染不良嗜好。
4.即使学校设有心理咨询师,由于公众对心理咨询比较敏感,即使有问题,也宁愿找朋友说,不愿求助心理老师,导致有问题不知向谁求助。
5.我市心理咨询的资源相对缺乏,不能很好地为青少年提供专业服务。
办 法:
1.由政府牵头成立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组织有关方面组成统一的研究部门或指导机构,专门从事健康教育的指导、组织、协调工作。
2.在城区、各镇街分别建立一支稳定的、专业的心理咨询师队伍,发挥心理咨询师的特长,借助他们的专业力量,大力传播心理健康知识。专家队伍可结合各镇街的学校并且深入学校开展心理知识讲座,也可在学校设立心理咨询办公室,在特定的时间段可提供面对面咨询,为学生缓解生活困扰、减轻学习压力。考虑到我市需拓宽心理咨询宣传渠道的必要性,我们急需扩大专家队伍,借助专家的社会工作经验及影响力普及心理知识,逐步实现由“点”向“线”最终向“面”去发展。
3.与团市委合作,运用好东莞市莞香花青少年服务中心这一平台。莞香花青少年服务中心是服务青少年的一个好平台,可充分运用好莞香花心灵热线室及心理咨询室,首先在周边社区宣传热线室及心理咨询室的功能以及可提供的服务,通过来电或者面谈,帮助青少年舒缓各类不适的情绪、解答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困扰。此外,还有青少年的家长,协助他们解决孩子在成长阶段遇到的各种困惑,处理家庭中亲子关系问题,利于孩子在一个健康和谐的家庭氛围中成长。莞香花青少年服务中心是一个宣传的好平台,我们可借助这个平台,整合社会组织的力量,开展有针对性的青少年及家长活动,提高广大青少年朋友的心理素质。
4.充分发挥网络的作用,注册“东莞市心理咨询平台”微博,在微博上宣传心理健康小知识,可在微博私信留言,并安排专家定期回复。此外,还可申请QQ号,定期为广大青少年朋友提供网上QQ咨询服务。
5.设计并制作心理健康知识小手册。《心理健康知识小手册》可在校园普及,手册上包括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案例分析以及我市一些公益的心理咨询热线(如东莞市12355青少年服务热线),便于广大青少年学习及有需要时知道有这些求助平台。
6.进入校园,借助校广播站、墙报、讲座等方式,在我市各个学校广泛地传播心理知识,解除青少年对心理咨询的误区,让广大青少年有困扰懂得求助心理老师或者拨打我市的心理热线。心理咨询往往不能一次性就达到我们所期望的效果,因此可借助心理健康月的契机,联合社会上专家的力量,开展一些有连续性的心理健康活动。另一方面,在学校中开展健心活动,如莞城建设小学,每年开展的健心节以及平时开展的健心活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7.加强家庭教育指导,优化家庭教育环境。首先帮助家长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改变教育方法,变指责型为辅导型,其次配合学校同步教育,营造良好的家庭心理环境。另外社区协同学校、家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发动与培训离退休人员、热心人士组成心理志愿者帮助孩子们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