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东莞市成为广东省内的第4个暴雨区。在城市极端降水增多、增强的趋势下,极端降雨引起的城市内涝灾害也日益频繁和严重,几乎每年都有发生。从 2001 年到 2012 年,东莞每年至少发生一次城市内涝,对于某些年份,更是一年发生2~3 次城市内涝。

  总结历年内涝灾害资料,东莞市城区洪涝灾害的主要成因可归结如下:(1)气候变化导致城市极端降雨频发。(2)城市地面硬化,地面滞洪和下渗能力降低。(3)城市天然蓄水设施被填埋覆盖,蓄洪能力减弱。(4)部分老城区排水设施陈旧,不能满足目前城市防洪排涝需求。(5)排水设施破坏严重,管理维护不到位,影响排水顺畅。(6)防洪非工程措施缺失,不能有效避免和减少内涝损失。

  办    法:

  1.采用工程措施,恢复城市地表下渗和滞蓄洪能力。(1)采取有效工程措施恢复城市地面雨水下渗能力,建议城市规划和建设各有关部门加大修建城市雨水渗透设施的力度,围绕城市中道路、绿地、广场等下垫面特点,系统进行规划设计,保留绿地地面,城市道路及硬化地面采用透水材料,配套渗沟、渗井等增渗设施,逐步恢复城市雨水下渗能力,让降雨尽可能渗入地下。(2)建议城市规划建设中保留足够的湿地、低凹地、鱼塘和湖泊,避免破坏城市天然蓄洪能力,对老城区,应因地制宜修建人工调蓄工程,恢复城市蓄洪能力。同时结合城市雨洪调蓄设施,充分利用雨洪资源进行灌溉、绿化、消防、道路冲洗、洗车、冲厕等,减轻城市内涝灾害同时又可以缓解城市水资源压力。

  2.拓宽河道和排水管道断面,修建排涝站,增强排涝能力。(1)根据调研情况来看,老城区大部分地下排水系统建设年代比较久远,排水管道标准低,尺寸小,不能满足排水需求,加上设施陈旧、损坏严重、淤积堵塞,严重影响排水,易发生内涝。因此建议对城市内河道和管网排水能力进行验证,对一些排水能力达不到要求的河道和管网,进行拓宽清淤,加大河道和管网行洪能力。(2)由于东莞城区为珠江三角洲冲积平原,地势平坦且低洼,每当汛期,东江水位上涨,加上洪潮水顶托,自排能力较弱,因此建议根据需要修建排涝站,对内涝洪水进行抢排。通过拓宽河道和排水管道断面,修建排涝站,让雨水能顺畅地排出城区。

  3.加强城市洪水科学研究,制定城市防洪减灾规划。(1)建议加强城市洪水科学研究,具体要加强城市水文学、城市防洪减灾规划和城市洪涝模型等基础研究,加强 3S 技术在城市防洪减灾、城市洪水预报及灾情评估中的应用和风险管理。(2)建议统一城市防洪与排涝标准,根据城市规划与城市防洪减灾规划相协调、相适应原则,编制科学合理的城市防洪减灾规划,并且城市防洪减灾规划要超前社会经济发展规划,要有可持续性。(3)建议严格落实和执行城市防洪减灾规划,把城市防洪减灾规划作为城市发展与建设的重要依据,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必须根据城市防洪减灾规划进行城市规划与布局,按规划建设和完善城市防洪体系,保障社会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4.建设内涝应急响应管理体系,提升城市内涝风险管理能力。(1)通过建立城市内涝预报预警系统,根据水情、雨情及未来降雨趋势预报,对未来城市内涝形势进行预报,当可能发生内涝时,提前预警,并借助城市内涝预报预警系统,利用防洪工程削减洪峰、减少洪水总量、延长洪水传播时间,争取采取有效防治措施或及时撤离将被淹没区居民。(2)城市内涝应急响应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城市内涝应急预案,依靠城市内涝预报预警系统,及时发现、准确判断内涝形势,果断处理险情,避免或减少城市内涝灾害损失。

  5.加强宣传教育,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城市内涝灾害很大一部分是人为造成的,建议加强宣传与公民教育,广泛宣传城市排水设施及意义,防止垃圾乱扔乱放堵塞排水管网。作为政府部门,长期的重建轻管现象严重,而且管理混乱,有必要加大投入,建立长效机制加强管理,定期对排水设施进行检查维修。  

提案者: 刘蕾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