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目前正处于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阶段,也是东莞“三旧改造”建设的关键时刻。但是,东莞仍然存在经济总量虽大但全市经济发展质量不高,经济内生动力和后劲不足,土地、资源、人口和环境约束进一步趋紧,结构性、体制性、机制性障碍尚未消除的问题,特别是一些行政性费用和政府基金的收取一直影响着东莞支柱型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和引入工作。
一、“东莞模式”的区域优越性已经受到挑战。
东莞一直以“敢为天下先”的气魄成就今日的世界制造名城,政策优势一直走在全国前沿。随着国家优惠政策全面普及,特别是振兴老工业基地和中部地区重工业扶植力度的加强,“三一重工”等重大项目的开展,吸引了大量的相关产业和资金流、人流转向中西部地区发展,东莞的政策优越性受到很大程度的挑战。
二、高新技术产业作为产业转型支柱,发展受到影响。
受“双反”和经济危机影响,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均受到了相当程度的影响。而名目繁多的行政性费用的收取,更是对企业造成一定的困扰。据不完全统计,企业从开始办理规划手续、施工许可证直至取得房产证需办理的手续近50项之多。将所有的行政收费平摊在企业的工程造价中,企业总部为每平方米80元,企业研发总部为每平方米125元。这对制造业和高新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大压力,其他小企业更是不堪重负。
办 法:
一、对高新企业研发总部和企业总部项目建设实行“零收费”。
加强对高新产业的政策扶植力度,重点推进支柱型产业快速成长,免除各类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基金、施工图及抗震设计审查费、档案编审费、规划技术服务费、测绘费、建筑噪声排污费、环境监测专业服务费、白蚁防治费、房屋登记费、土地登记费、土地交易服务费、人防经费、建筑垃圾处置费、占用农业灌溉水源及灌排工程设施补偿费、水土流失防治费、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变更登记费、年度检验费、补(换)证照及领取证照副本费、组织机构代码证及IC卡收费、建(构)筑物防雷装置设计施工图纸专业审核技术服务费、建(构)筑物防雷装置施工质量监督、竣工检测技术服务费、防雷装置安全检测技术服务等22项费用。
二、学习兄弟城市的做法,效而优之,为企业减压。
近年来,其他兄弟城市纷纷强化政策优势,加强支柱型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招商引资力度和扶持力度,“零收费”早已不是特例。以江苏省某市为例,今年该市对重大工业项目实行“零收费”免除了各类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基金和人防经费、土地登记费、房屋登记费、测绘费、占用农业灌溉水源及灌排工程设施补偿费、年度检验费等20多项费用。最大限度为支柱型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减负”,加大重大工业项目的引进力度,着重扶植高新企业的发展。而江苏省另一个兄弟城市,自2010年开始,便对市区及化工园区重大工业项目的包括人防经费在内的40多项行政性费用执行“零收费”,同时对未列入目录内,但只要属于重大项目建设的行政性事业收费和政府性基金项目也一律免收。此举大大促进了当地高新产业的快速崛起,甚至已建立起国家级的高新技术产业研发中心,吸引了众多企业总部入驻,促进了当地经济的振兴和快速发展。
东莞要充分发挥政策优势,学习和导入兄弟城市的成功经验,解放思维,开放市场,免除过多的行政性费用,对高新企业研发总部和企业总部项目建设实行“零收费”,凸显出“东莞模式”的优越性。同时也可作为东莞优势政策的一个试行点,逐步优化机制性和体制性。
三、充分发挥东莞财力优势,成立重大项目专项补贴基金,支持企业总部和制造中心建设。
东莞可凭借雄厚的财力优势,充分落实在高新产业和支柱型产业的政策优势,以政府牵头,建立重大项目专项补贴基金,专门用于支持企业总部和研发总部建设的政策支持。以吸引更多包括央企在内的大型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入驻,更多的研发中心建立,乃至更多企业总部的落户,也能带动中小企业的经营拓展和规模发展,以应对新一轮区域竞争。
四、实行零收费,用于科研创新和人才引进,以保东莞经济发展后劲。
对高新企业研发总部和企业总部项目建设实行“零收费”,将此部分资金,直接用于企业的科研技术创新工作,强化企业自主创新体系支撑,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集聚创新资源,能更好地实现发展动力的变革。目前我市人才总量达127.8万人,位列全省第三,其中各类高层次人才仅仅5.5万人,占人才总量的4.3%。以此为契机,将此部分经费用于大力实施创新科研团队、领军人才、紧缺人才和高技能管理人才引进培育计划,还能放大政府科技财政资金带动作用,引导和促进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入支柱产业和高新科技产业。促进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从外向带动向内生增长转变,促进东莞绿色经济的发展,也是东莞建设“人才型城市”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