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病难,看病贵”,一直是社会民生的热点,随着社会发展,东莞已经实现了医保参保面超过60万人,新莞人子女纳入医保;建立了多层次医疗保险关系;发放了多功能社保卡;三甲医院医保报销率提至70%;金卡实现了门诊报销等惠民措施;建立了社区卫生服务站和转诊制度,从某种程度上减轻了市属大医院的就医压力,着实使群众能就近看小病,方便了群众,得到了好评。
但现行医保门诊的运行还存在着不太令老百姓满意,如:由于门诊转诊制度的不完善,造成办理转诊手续繁琐,特定医院门诊办理需时长,存在着不和谐、不方便的方面,甚至让人望而却步。造成了另一个“看病难”的问题。在东莞市民就医问题的抽样调查中,当问及生病时是否愿意首选到社区卫生服务站就诊时,只有17.9%的受访者表示愿意,36.8%的不愿意首选社区门诊就诊,而根据情况而定的占44.6%。这表明社区卫生服务站并没有因为便民利民而深受广大市民的认可,自由选择到其他医院门诊,仍然是群众首选。而目前的医保门诊转诊审批手续,既繁琐复杂审批又难,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群众及时就医,不利于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急切期盼着进一步的完善。
一难:转诊制度,让就医者看一次病变成看两次病。要实现门诊报销,不管金卡、银卡,大病、小病,也不管社区医院是否具备专科资质,一律先戴上身份证、医保卡到就近的社区门诊先看病,社区医生开转诊单后,才能到定点医院就医,往往看一次病就变成看两次病,浪费时间,耽误病情。
二难:定点医院的转诊登记排队难。转诊后,定点医院还要进行转诊登记,往往窗口少,排队人多,无形中在原有的看病排队,缴费排队,拿药排队上又增加了登记排队的困难,导致看一个病所花费的时间大大延长。
三难:一次转诊必须在该处挂一年,无法选择难。原则上来说,看病就医选择自己方便医院是病人的权利,而且有时候病情需要必需选择其他医院,但第一次到某社区医院办理转诊后,一年内不能到第二家社区医院办理转诊,如果要转诊就必须到第一家去,否则没办法办理转诊,也就无法实现门诊报销,选择难。
四难:急诊、夜诊办理转诊难。人无百日好,生病也无法预料,社区门诊开诊时间不够长,如遇急病或夜间急诊时,要去转诊病情不允许,时间上也不允许,要实现报销确实难。
总之,转诊制度在具体执行过程中,给广大参保人员,特别是老人、小孩和工薪一族的门诊看病带来了极大的不方便。既浪费时间、消耗精力,也增加了医院、社区门诊的工作量,浪费了社会财富,与现行倡导的节约型、服务型社会,与医保初衷出现背离。
办 法:
1、简化医保门诊严格的转诊审批手续,实行医保卡门诊一卡通,可以采取不同报销比例,如:社区门诊85%,二甲医院75%,三甲医院70%,供就医者选择,实行直接报销,既可以节省就医时间,保证就医的质量,又可发挥社区医疗、各大医院治病救人的职能,减少医院在转诊登记人力物力的开支和压力,使惠民便民的医保政策更好地落实执行,充分发挥医疗保险的保障职能。
2、取消第一次转诊后一年内不能到第二家社区门诊去转诊的规定,改为由就医者根据自己居家、工作、外出活动地点的实际需要,选择自己方便的社区医院,开设一条“生命的绿色通道”。
3、完善社区门诊的信息化管理,为参保人建立社区门诊电子诊疗档案,并实现全市联网,为参保人能在全市的社区门诊流动打下基础。
4、建立“大社区”的门诊医疗保险模式,平衡全市各社区卫生服务资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在市级层面上实行“政府办、政府管”,避免社区门诊医疗的发展受镇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在更大的范围内有效调节门诊统筹基金的使用。当全市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后,社区卫生服务站因离居住地近、就诊方便,医疗保险可报销,药品诊疗价格便宜、实惠等优越性就会自然显现出来,参保人自然也就偏向到方便其就诊的社区门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