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意见》《“十四五”全民医疗保障规划》等文件精神,为进一步完善我市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促进各类医疗保障互补衔接,提高重特大疾病保障水平,2021年,市医保局联合市金融局、原东莞银保监分局印发《关于促进普惠型商业健康保险发展的意见》(东医保〔2021〕66号),并于2022年4月推出全市首个普惠型商业健康保险“莞家福”项目(以下简称“莞家福”),被列入当年我市十大民生实事之一。
近年来,国内各城市定制版普惠型商业健康保险加速发展,已成为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莞家福”作为我市首个普惠型商业健康保险,集公益性、普惠性、兼容性以及多重保障性于一体,与商业保险有本质区别,具有不限年龄、不限职业、不限户籍、不限健康状况特点,其险种设置、运营及管理均受市医保局等三部门指导监督,面向全市基本医保参保人。目前保费每年168元,保障额度最高可达330万元,有机衔接,有效补充东莞医保政策待遇保障,还为罕见病人、重度失能人群提供费用保障。
2022年上线以来,“莞家福”累计参保人数173万人,提供医疗费用报销服务6.67万人次,为参保人减负超1.38亿元,个人当年累计最高报销金额164万元,为135名罕见病患者累计减负772万元。“莞家福”为人民群众有效转移化解医疗费用负担,切实提高了大病保障水平,有力减轻了特别是大病、罕见病患者的医疗费用负担,在东莞多层次医疗保障制度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甚至不可或缺的角色。
作为非赢利性的普惠型商业保险,必须有政府支持和推动才能更好地推广和可持续,“莞家福”推出以来,尽管市医保局联合多部门和共保体在宣传推广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市直部门包括市政府层面部分领导误将“莞家福”定性为商业保险,不敢大胆给予有力有效的支持措施,无法形成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和权威效应。当前,较周边城市惠民保,“莞家福”总体参保率低,每年参保人数甚至未达到我市基本医保人数的14%,随着大量引导和帮助全市重点患大病人群的全覆盖参保“莞家福”(2023年市医保局牵头通过社会捐赠形式,为全市9000多名困难群众参保了“莞家福”),患病人群参保人数激增,健康人群参保率偏低,“莞家福”将面临运营风险。“莞家福”一旦不可持续运营,将导致近十万受益群众后续医疗保障乏力,不但易引发群体性事件,也将影响城市的社会稳定与营商环境。因此,为加大对惠民保的政策支持力度,结合调研先进地市经验,现就提升“莞家福”参保率,调动全市力量支持“莞家福”宣传推广建议如下:
一、提高统筹层级,提供有效支持
建议参考其他地市,由市政府发文出指导意见,推动各镇街、各单位提供有效支持,明确角色与责任,形成合力,扩大宣传,增强个人保障和社会责任意识,提高参保率。
二、强化部门联动,整合宣传资源
深圳全市线上政务资源全面支持惠民保宣传,建议我市借鉴深圳经验借鉴,发动全市各机关单位、金融机构、医疗机构、镇街单位提供线上宣传支持,拉高参保热度。
三、充分发动企业,扩大集体参保
深圳在惠民保推广中创新企业征缴模式,用人单位可通过人社、医保部门官网选择“深圳惠民保单位参保”提交参保名单。建议在电子税务局部署【参保莞家福】菜单,为企业畅通参保路径。同时,建议允许通过工会费用为全体职工参保“莞家福”,明确有条件的集体经济组织使用公益福利开支、股东分红开支、集体资产收入为村民参保。
四、积极倡导参保,实施个帐划扣
珠海统一划扣职工医保个账余额,参保率达55%;广州默认签约划扣职工医保个账余额,参保率达25%。建议倡导全市机关单位公务员、聘员及编外人员、事业单位在编及编外人员、全市医疗机构、金融机构人员使用医保个账余额/微信支付为全家参保“莞家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