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了解,目前我市日产生活垃圾量约为10000吨,年排放总量近365万吨。全市现有三座垃圾焚烧厂(市区、横沥、厚街),无害化处理能力每天约6000吨,尚有4000吨只能简易填埋或外运。全市现有120个简易填埋场,存量垃圾超过2000万立方米。如此多的简易填埋场和存量垃圾,在全国各地级市中罕见。填埋场产生的大量渗滤液、沼气对河流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对老百姓生存环境造成严重危害。东莞也将面临“垃圾围城”的严重局面,垃圾将无处可去,出路在哪?
面对日益严重的垃圾问题,部分人把垃圾焚烧看成是唯一的救命稻草,只想依赖一“烧”了之,而忽视对垃圾分类进行资源化利用的办法,并以民众素质不能和发达国家国民相比作为怠慢垃圾分类的理由。这只能给垃圾分类的推进不力雪上加霜。不可否认,市民的整体素质离自觉对垃圾分类收集仍有一定距离,但这绝不是垃圾分类“不可为”的理由。从现状看,整个垃圾处理链条的各环节没有达成共识,只靠民众分类垃圾远远不够,这既需要从家庭开始着手分类,更需要政府后续的处理环节和制度建立健全,两者缺一不可。只要政府下决心采取有效的办法,加强引导,甚至立法立规,使其形成良好的氛围,相信更多的市民会自觉加入垃圾分类的行列。
其实,垃圾并非无用,仅仅是放错地方的资源,是“城市矿山”,是“静脉产业”。无论是上世纪70年代开始先行一步的日本、英国、德国等发达国家,还是刚实施十几年的韩国、台湾地区等后起之秀,通过垃圾分类收集,这些国家和地区不仅实现了垃圾大大减量,更实现了垃圾的资源化循环利用。以台湾新北市为例,通过大力实施垃圾分类收集,仅仅几年时间,城市垃圾日排放量从2004年到2010减量63.6%,资源回收率2010年达到46.07%;日本的垃圾资源回收率更是超过70%,由此日本在许多领域已变成资源大国。
我市在2011年就制定了生活垃圾分类收运处置试点工作方案并在寮步镇万科城市高尔夫花园举行“东莞市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工作启动仪式”,我市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工作正式拉开帷幕。随后,各镇街积极响应,先后举行了垃圾分类启动仪式。目前,全市已有42个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单位,其中41个分布在32个镇街,另外一个是市机关住宅小区。两年来,我市按照“先易后难,逐步推进”的工作原则,在2011年试点工作经验基础上,以实现“生活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为目标,大力拓展试点覆盖范围,持续加强垃圾分类宣传工作力度,重点提高垃圾分类的群众参与率与分类准确率,加快筹划垃圾分类收运终端系统建设,取得了一定的实际效果,但总体情况仍不尽如人意。目前,垃圾分类收集处理的宣传工作力度不大、深入不够、形式单一,市民对垃圾分类一知半解,普遍缺乏分类投放垃圾的意识,参与度不高;推进工作的软件管理环节薄弱,无论是城区街头配置的分类垃圾桶,还是部分试点小区的新型垃圾收集箱,虽然硬件设施正在逐步到位,但作为软件的后续跟踪监督管理还远远未跟上;垃圾中转、收集、处理等后续配套不到位,即使部分居民投放时分类了,但转运时又混合运输,出现“先分后混”的尴尬局面,垃圾资源回收无序,主要靠社会拾荒者来维系,“静脉产业”培育不够,垃圾终端处理设施缺乏。
垃圾处理工作是一项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和系统工程,是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社会、推动新型城市化发展、实现资源循环利用的基础和有效载体。东莞资源匮乏,环境承载能力弱,要建设“两型社会”,加快垃圾处理的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和产业化已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相比周边城市我市在垃圾分类工作方面已经落后,为此建议在总结垃圾分类试点的基础上应尽快在全市全面铺开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为我市创建生态城市奠定基础。
办 法:
一、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我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领导小组,将垃圾分类工作作为市政府的重要任务来抓,全市统一部署。召开全市动员大会集中精力打好垃圾分类攻坚战,政府各职能部门协同联动、共同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建立垃圾分类联席会议制度,细化各相关单位责任,镇(街)要成立垃圾分类指导服务中心,引导社会组织参与垃圾分类,及时将各项政令转化为市民广泛接受的政策指南,研究解决分类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实操难题,确保分类行动统一、协调、不走样。
(二)研究制定政策。全市各级政府要把垃圾分类收集作为生态文明建设和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抓手,确定远期目标和近期目标,研究线路图和时间表,制定全方位的垃圾分类、收集计划和分类运输、处理办法,细化分类标准,对垃圾分类收集做出明显、明确的垃圾类型标志和解释。制定出台有关垃圾分类管理的行政规章,采取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强各环节的有效监管,加快研究通过经济手段促进生活垃圾源头减量和资源回收的收费管理体系,逐步实现从量收费。同时,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垃圾分类处理的经费投入,将相关费用列入财政预算。
(三)树立先进典型。对正在开展的居民小区分类试点工作,要加大重视程度和协调力度,推动取得更大成效,总结推广典型经验。要让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学校、医院和社区成为推行垃圾分类收集的主力军,逐渐将垃圾分类收集作为创建文明单位、文明街道、文明社区和优秀市民学校的硬性条件,从而加大这项工作的强制执行力.
二、加大宣传力度
(一)要抓好社会发动,进一步提高公众对垃圾分类重要意义的认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现代媒体手段和报刊、杂志、板报、墙报等传统宣传渠道,制作宣传手册、公益广告、动漫图画、甚至游戏软件等宣传产品,通过电视访谈、组织市民参观、政府部门与市民对话等多种形式,开展垃圾分类收集的宣传工作,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责任意识、参与意识以及有关垃圾分类的科普知识,让广大市民知晓为什么分类、分几类、怎么分类。
(二)要抓好政府先行,要将学校、社区、机关事业单位作为宣传的主要场所,形成“从我做起,从每一天做起,从垃圾分类做起,人人都是环保卫士”的社会共识和良好氛围,培养建立一支垃圾分类指导员、环保志愿者队伍,发挥骨干引导作用。通过社会团体、民间组织的宣传带动,引导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倡导全社会减少浪费、使用再生产品等绿色生活方式。
(三)强化监督管理,建立严格的奖惩机制。对遵守规定的居民、社区进行表彰,给予相应的物质奖励,对不遵守规定的群众进行评判以及处罚。
三、抓好分类收运体系建设
(一)抓分类投放。在借鉴外地经验,总结本地典型经验的基础上,推进垃圾分类收集,统一添置收集标准容器,统一张贴标识和颜色,明确各参与单位职责分工,配备专门管理人员,组织志愿者活动,开展专业培训,提高相关业务素质。
(二)抓好分类清运。要针对各类垃圾添置清运车辆及配备设备。可回收垃圾由环卫部门在指定点收集,回收后统一由指定的收购站处理;厨余垃圾要采用去压缩式收集和密闭式运输,防止暴露、散落和滴漏;有害垃圾由环卫专业人员收集后,清运到制定场所填埋或焚烧。
(三)抓好分类处理。加快建设完善垃圾分类相关终端处理设施,可回收废物纳入全市资源回收系统综合利用,餐饮业泔水与食品加工有机废物和部分有机垃圾送堆肥厂资源化利用,其余可焚烧生活垃圾送至垃圾发电厂焚烧发电。针对电子废弃物、医疗废物、废办公设备、荧光灯管、废塑料复合树脂、建筑废物等各类特种垃圾,抓紧启动建设专业处理项目,提高垃圾处理的技术手段和设备装备水平,逐步形成多元化的垃圾分类收集和分类处理体系。要采用国内外先进技术,改造现有技术装备,提高处理水平,更多邀请公众参与,大力提高工作透明度,各类排放数据实时准确公开,逐步减少公众对垃圾焚烧厂、垃圾填埋的抵触情绪,更多争取社会支持和理解。
四、建立完善市场机制
要加快垃圾处理产业化发展,制定优惠政策,支持技术先进,符合安全、卫生、环保条件的再生能源企业的发展。按照市场机制要求,打破现有的废品回收站点和环卫部门各自分头运营和管理的格局,创新体制机制,将之有机结合,实行企业经营模式,通过专项补助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参与等方式成立垃圾处理公司,建立垃圾处理的循环系统,形成垃圾回收与处理的产、供、销“一条龙”机制。对具有处理能力、符合环保要求、具有竞争实力的企业,发放经营许可证,让它们在承担垃圾分类收集、回收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工作的同时,给予经营特许权和税费优惠、电价补贴、行政划拨用地等倾斜政策,从而扶持和鼓励企业做大做强垃圾产业,促进我市垃圾产业快速发展,形成垃圾处理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