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家“双碳”战略的实施,国内正处于能源变革和“云大物移智链”数字化智能时代,智能可靠、绿色低碳、友好互动理念不断深入,园区不断涌现出新的应用和管理业务,管理也从传统管理方式向新型智慧管理方式改进。新能源技术、储能技术、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产业链将深度融合,推动新模式和新业态的兴起,这对提高可再生能源比例,促进清洁能源利用,提升能源综合效率,推动能源市场和产业升级,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而我市的产业园区(商务区)大多数注重基础设施的建设,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能力建设相对不足,缺乏对用户体验的关注,难以很好地满足管理者和最终用户的需求。
  我市产业园区(商务区)是40%以上的经济活动发生地,是碳排放的主体,是落实碳中和目标的主体,对于国家碳排放政策影响至关重要。虽然我市政府正在积极推动产业园区的绿色低碳发展,但目前的提升重点在园区循环化改造方面,能管中心展板仅是负荷的采集、电费计算、用能曲线展示。缺乏按照低碳智慧园区、保障能源高效可靠运行的思路来进行总体规划设计。未能在现有政策和电力交易规则条件下,主动规划用能、指导企业合理降费等方面发挥作用,在双碳管理和节能降耗存在如下不足:不了解自身碳排放的情况,没有具体的碳减排和碳中和的规划,无碳汇数据,无碳排与碳汇的核算方法,无法预知碳达峰碳中和路径,能耗监测不准确不全面,生产经营与节能降耗的平衡,传统生产模式缺失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此外,园区内各应用系统建设相互独立,各系统之间数据无法有效共享与融合,信息孤岛现象严重,单系统的智能化建设只能解决单点的问题,无法解决整个园区的问题。而面向园区的智慧能源可以为园区提供稳定可靠的能源供应,降低园区能源系统开支,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2017年《松山湖区域能源规划》通过专家评审,助推松山湖建设成为绿色低碳发展先行示范区与国际一流综合能源示范区,带动松山湖园区乃至东莞市能源转型升级,引导用户绿色消费、低碳生活,促进全社会节能减排。2023年《东莞国际商务区智慧能源发展规划研究》通过专家评审,该研究从绿色高效能源供应、安全可靠能源传输、灵活智慧能源利用、多元场景能源存储以及区域统筹能源管控五大方面研究城市中心绿色低碳新型能源体系发展建设路径,通过全面评估商务区能源特征和发展用能需求,形成了“源-网-荷-储-控”协同发展的绿色低碳安全高效新型能源体系建设方案,制定了分期实施的能源建设项目库。这些实践活动将为探索我市贯彻落实绿色低碳发展理念,打造智慧能源产业,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发展目标提供创新路径和示范经验。


建议1、一、研究比较国内外产业园区(商务区)“双碳”指标特点,加强实施过程中的机制保障。
    补充说明:制定发布《智慧能源产业园区发展指南/标准》《智慧能源产业园区评估办法》,细化具体智慧能源管控指标、建设要求、建设内容及实施机制,突出新型能源系统的安全高效、节能低碳、集约智慧、创新协同的建设目标。根据园区产业定位、入驻企业业态、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综合分析园区电源和负荷特性,设计满足不同园区发展和各类用户用电需求的差异化供能模式。通过智慧能源与产业要素资源聚集,加强园区价值的同时实现整个产业链条的合作共赢,从而推动城市升级发展。
    建议2、二、完善能源规划管理及协调体系,加强新能源与传统能源、园区微电网与现有电网的统筹协调和统一规划。
    补充说明:充分挖掘太阳能发电、太阳能热水、地热能、风能、生物质能、氢能等清洁能源利用潜力,积极推动柔性电力技术、热泵技术、储能技术发展,建立水火风光互补互济、源网荷储协同互动的绿色园区能源体系。将园区能源微网纳入园区建设总体规划,加强聚焦,完善虚拟电厂的核心应用策略,结合中压网架结构提出配电方案的可靠性综合指标,合理预留站点及线路用地,因地制宜地开展新能源微网建设。建立智慧能源监控系统和制定事故应急处理措施。
    建议3、三、建筑规划设计阶段增强节能设计方案的介入。
    补充说明:从能源规划的角度提出项目规划、设计、建设过程的节能绿色措施要求,对项目节能做到源头把控。落实既有建筑的空调节能改造,在建和新建建筑考虑高效机房配蓄冷的综合节能项目;在区域充电桩的规划方案中增加超级快充桩配置,可以采用储充一体直流方案。
    建议4、四、推动能源数字化服务产业发展。
    补充说明:推动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等数字化技术发展,培养一批能源领域数字化、智能化综合解决方案服务企业,形成具有针对性、专业性、可持续性的园区综合能源绿色化、智慧化升级方案。
    建议5、五、引入投资主体合作共赢。
    补充说明:指导园区运营商以园区屋顶、地面、基础设施等资源统一打包,政府牵线引导社会资本投资,推动绿色技术创新和园区智慧用能微网资源共享、利益分享。



提案者: 致公党市委会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