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质量投资。东莞作为改革开放先行地,全国第十五座“双万”城市,投资行为是城市不断实现能级提升的重要驱动力。团市委作为市委联系东莞青年的桥梁和纽带,聚焦省委“1310”战略部署和市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具体要求,围绕我市“企二代”增资扩产意愿进行调查研究。发现我市“企二代”投资存在以下问题情况:1.依附父辈资源情况突出。有超过7成以上的“企二代”父母投资了传统产业、商贸服务业,超过6成的“企二代”企业属于以上两个领域,接近一半“企二代”企业与父母企业关联,父母已投资的领域很大影响了子女的投资方向。2.投资规模整体相对偏小。超过九成“企二代”企业规模属于小型、微型企业,近三年年均营业收入利润率高于10%的“企二代”企业占全部“企二代”企业的29.24%,同时,当前市场需求不足、成本上升、资金紧张是企业经营的“三座大山”,“企二代”总体投资意愿不强。3.投资意愿向全国地区扩散。“企二代”的投资意愿地区呈现多元态势,东莞不再是唯一选择,出现了向广州等国家级城市扩张的诉求,也出现向汕头、肇庆等后发城市转移的趋向。同时,“企二代”相较于父母企业也表现出了新特征,一方面,“企二代”对市场、行业和政策变化更加关注,对市场和行业具备更敏锐的商业嗅觉;另一方面,“企二代”对未来投资期许较高,有85.79%的调查对象预计企业在未来将会保持稳健的增长态势。
建议1、一是在政治引领的体系上推陈出新。
补充说明:充分依托各类“青”字号组织发挥青联委员、民营企业“两红两优”获得者等榜样示范带动作用,创新结合“高埗大桥”、“三来一补”等发源本土的创业精神构建符合“企二代”个人特点和需求的培训体系和培训内容,大力推荐在重点任务中表现突出的优秀“企二代”作为“共青团和青年联合会”界别委员,不断强化“企二代”思想引导。
建议2、二是在体制机制的完善上大胆创新。
补充说明:健全完善市镇两级青少年党政联席会议机制,将促进“企二代”投资能力和意愿高质量发展作为重要议题,定期面向各类青年企业、有关单位搜集需要解决及协作的讨论事项,明确相关决议的执行督导等规则,探索“一站式”办结服务,确保“企二代”投资专人专管、联席会议发挥作用、各职能部门约束有力。
建议3、三是在政策研订的倾斜上首创标新。
补充说明:专项研究出台鼓励支持“企二代”投资的意见办法,或通过在全市性重要投资政策中予以单列支持,指引有关市直部门将“企二代”投资行为纳入本部门、本领域支持事项重要考量范围。优化政策动态调整机制,建立跟踪政策效应发挥闭环工作机制,关注“企二代”投资市场走向、吸收外市先进做法、改进效力薄弱措施,最大化激活政策调控功效。
建议4、四是在项目准入的延展上敢于维新。
补充说明:探索研究东莞青年企业家创投模式,鼓励“企二代”利用自身资金入股参股,探索开发“政府专项基金+‘企二代’资金”融资模式,带动“企二代”资金向未来产业流入,积极引导“企二代”在参与国企混改、重大项目、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等行动中进行认购、参股、合资等投资行为。
建议5、五是在能力维度的提升上吐故纳新。
补充说明:将“企二代”投资能力建设纳入人才培养规划,通过强化“莞商学院”建设、开展合作研学、举办交流座谈会等方式,推动“企二代”投资能力提升。紧密加强“企二代”联系,推荐在投资领域颇具建树的“企二代”典型担任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并对履职优秀的推荐其担任不同行业协会职务,推动“企二代”政治能力提升。
建议6、六是在合作交流的助力上勇于追新。
补充说明:建立健全“企二代”群体与粤港澳大湾区、海外“企二代”群体常态化沟通联络机制,组团安排“企二代”前往国内外等家族企业发展较好地区交流,引导其更加主动适应形势变化、自发学习借鉴先进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