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省政府印发实施《广东省推动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到2027年,全省新型储能产业营业收入达到1万亿元的发展目标,并明晰了我市的发展定位为:珠江口东岸储能电池产业集聚区、锂电硅碳负极材料集聚区、锂电隔膜生产制造基地以及储能控制产品及系统集成、先进装备制造集聚区。
目前,我市以储能为代表的新能源企业共计143家,涉及锂电行业的相关企业有1500多家,涵盖上游设备材料生产、中游加工组装制造、下游应用等全链条的完备产业。2022年,我市以储能为代表的新能源规上企业营业收入达667.32亿元,同比增长11.3%。同时,我市现有超过40个在建的储能相关产业重大项目,总投资超过300亿元,其中包括赣锋锂电年产10GWh新型锂电池及储能总部项目等龙头项目。
我市打造千亿级新型储能产业集群存在的问题:
(一)缺少行业龙头企业
一是缺失大电芯企业。当前我市新型储能(电化学储能)产业链条覆盖电池材料、设备、制造、精密件等多个环节,但暂无280Ah及以上的大电芯新型储能企业。二是缺乏大型终端集成龙头企业。我市已有的大型锂电池龙头企业(新能德、新能源)主要生产消费锂电池,缺少具有带动上下游企业发展的大型终端系统集成龙头企业。
(二)产业布局规划不足
一是产业链企业空间布局不合理,上下游企业联系不够紧密,尚未实现产业链资源对接,没有达到集聚效应。二是政府缺乏清晰的产业规划,多数企业布局无序,存在巨大的生产安全和环境污染隐患。
(三)有效融资渠道受限
动力和储能锂电池技术高难度大,相关的技术研发和客户认证通常需要一年以上的时间,企业投入研发的资金缺口大。我市建立千亿级别的储能产业,未来总投资需求将达到数百亿元,产业链相关企业面临巨大的资金挑战。
(四)应用场景有待拓展
目前我市用户侧储能尚未实现规模化应用,仅建成5个示范应用项目,装机规模6.6万千瓦,示范应用场景落地较少。此外,部分工业厂房存在权属不清、规划用地不符以及工业园区能源管理模式不完备等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应用推广。
建议1、搭建产业资源信息共享平台
补充说明:组建储能产业联盟,整合协调我市内各政府部门、储能企业资源,建设储能信息资源共享数据平台,加强储能上下产业链协同联动性。同时开放共享数据信息,建立产业链联动机制,实现储能企业良性竞争。
建议2、加强新型储能产业政策支持
补充说明:加快制定我市新型储能参与电力市场交易细则,试点推出新型储能项目容量电费减免政策。可参考深圳、合肥、长沙、苏州等市,出台支持新型储能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比如,对工商业储能建设进行补贴支持,在现有电价基础上对储能电站运营主体按实际放电量给予0.2-0.35 元/千瓦时的补贴三年。通过政策补贴,提高项目投资收益,促进工商业储能市场推广。
建议3、做好存量项目跟踪服务
补充说明:梳理新型储能产业链各环节行业龙头情况,建立动态更新、分门别类的储能产业重点企业台账,加强对产业与企业发展的动态监测,采取针对性措施支持企业发展。建立并动态更新储能产业建设项目与在谈项目清单,协调解决重点项目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全程跟踪服务好赣锋锂电等一批重点项目落地和建设。
建议4、精准引进培育重点项目
补充说明:制定储能产业链企业重点招商目录,重点招引储能终端产品、大型电芯、能源电子、新材料等产业链关键环节优质项目。建立重点目标企业投资动态监测机制,重点关注华为等大型龙头企业和新能源各细分行业领域排名前5名企业,主动对接新型储能产业链各环节领域的知名企业,针对目标企业需求提出有效解决方案。利用好工业储能示范推广的场景优势,探索“以市场换项目”方式,集聚工业生产领域储能应用的集成商集聚。
建议5、打造储能特色产业园
补充说明:依托东莞新能源产业基地,结合赣锋锂电等龙头项目的落地,在水乡功能区重点发展储能领域终端产品,积极打造大湾区内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新型储能特色产业集聚区。择优布局一批新能源特色化产业园区,加快整零协同发展、零部件产业补链强链,促进土地、节能、环保等资源集约化利用、高效化配置。
建议6、拓宽示范应用场景
补充说明:支持新型储能领域龙头企业开展现代化产业园区自改,支持我市国企与华为数字能源、比亚迪等头部企业合作,建设可共享的光储一体设施,打造“智能光伏+新型储能”示范低碳园区。推动“两高”项目以及能耗大户建设屋顶光伏发电和储能设施。鼓励电网企业在关键节点合理布局新型储能项目,提升电力安全保障水平和系统综合效率。
建议7、优化金融支持服务
补充说明:设立储能产业专项基金,投资竞争力强、成长潜力大的储能企业,积极推动以投促引,助储能企业做大做强。梳理国家支持新能源高质量发展金融政策,试点推出开发性金融支持储能企业“白名单”制度,在利率、期限等贷款条件上给予优惠支持,重点支持新型储能企业技术改造、扩大生产、抢占市场。
建议8、加强企业用工保障
补充说明:针对新型储能行业重点企业用工需求,识别人才地图,通过校企合作洽谈会等方式,集中招聘新能源相关专业毕业生。支持我市相关院校设置储能相关专业,培养符合企业岗位需求的高级专业实用型人才和技术工人,加强校企之间的培训交流并加大培训补贴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