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产业是信息技术领域的基础,对于国家的经济发展、科技创新、国家安全和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我市得益于万亿级消费电子产业优势,在半导体及集成电路产业方面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然而,目前我市的半导体相关产业面临总体量小、高端人才匮乏、创新动能不足等问题。立足我市已有的产业基础和优势,提出通过建设高水平半导体产业创新平台,带动东莞半导体产业链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相关建议。
  一、优势和机遇
  (一)我市半导体产业具有较好的产业基础。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5月底我市集成电路产业注册企业数量达7613家,初步形成以封装测试、设计为核心,以第三代半导体为特色,以及所涵盖的设备、原材料及应用产业为支撑的产业布局。安世半导体等集成电路龙头企业在东莞进一步做大做强,初步形成了以芯片设计、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和封装测试为核心,集成电路相关应用产业为支撑的产业链。
  (二)科技创新+先进制造是我市的城市底色,可发力半导体设备端国产替代,助推新旧动能转换。半导体产业链条长、环节多,仅设备环节就涉及数百类,其中许多部分与东莞现有的电子信息行业基础存在“上下互补、左右互通”的产业共生关系,在国产替代的大背景下,东莞凭借装备制造业的厚植优势,逐步打破国外厂商垄断,逐步向中高端市场渗透,助力半导体封测装备国产替代。
  二、问题和短板
  (一)我市半导体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及科技成果产出能力不足,缺乏高质量的、针对半导体产业的研究平台。我市半导体企业的研发投入和效率不高,核心竞争力较低,缺乏自主的技术创新成果、知识产权和品牌,难以形成差异化和优势化的产品和服务;对标广州、深圳,以及长三角等半导体产业强市的机构配置,半导体相关的研究平台数量不足,我市半导体Fabless企业与上述现有平台存在“技术-需求”的错位,我市缺少专门针对用于配套半导体产品打样、流片、中试、小批量生产验证等环境,创新场景释放不足,导致难以形成有效的技术转化和产业化。

  (二)缺乏高水平的创新型研究团队及技术人员。目前我市半导体企业的研发投入占比低于国家平均水平,在半导体设备领域没有高水平的专业研究机构,研发人员数量和质量不足,研发设备和条件相对国内半导体产业先进城市稍显匮乏,无法为本地企业提供研究支持,导致研发成果的数量和质量不高,难以转化为实际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随着行业热度提升,在技术操作方面也缺乏相关的技术工人,行业整体人才储备量不足。


   建议1、建设落地高水平的半导体产业研究院。
    补充说明:积极与相关高校和研究院所团队接洽,引入高质量、可产业化的半导体产业创新平台。例如,目前中山大学正在大湾区筹建打造高水平的半导体应用型研究院,尤其是面向半导体设备领域的产业需求,研究院将处于集成电路中游制造环节,对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和封测等环节的问题展开研究,并从集成电路设计及其自动化、高效能计算系统、微纳加工和微系统应用技术三个方向,为我市企业解决测试和可靠性分析等全产业链的共性技术和关键应用的难题;同时研究院还与华为、中兴、北极芯微、贞观科技等存在合作关系,研究院的落地可拉动上述企业及半导体产业资源流入当地。引入该研究院,对于我市高质量推动半导体设备行业研发、中试等公共平台建设、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建议2、加强半导体设备高级人才的培育与招引。
    补充说明:一是依托半导体设备研究院的专项人才培训计划,分期分批次,培训面向产业和应用端的设备类高级人才;二是优化在莞高校半导体设备专业的高级人才培养项目;三是加强与高校联盟的协同与配合,进一步加强与周边省份人才的输入培养,打造人才就业配对机制。



提案者: 民建市委会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