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改革开放先行地到阔步迈向“双万”城市新起点,东莞速度令人瞩目,“东莞制造”早已是家喻户晓,诸如鳒鱼洲、太平手袋厂等工业遗存则见证东莞工业的光辉历程和华丽蜕变。当下,我市正处于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有大量的底蕴深厚工业遗存待挖掘,一方面这些工业遗存大多兼具历史学、美学、建筑学等多方面的价值,是打造“硬核工业风”城市文化地标的天然载体,另一方面破败闲置的厂房又与不断焕然一新的城市面貌产生不可避免的矛盾,改造不慎便沦为现代化城市中扎眼的“无人区”。当前国家层面正积极支持工业旅游发展和工业遗产保护工作,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推进工业文化发展实施方案(2021-2025年)》,提出要持续开展工业遗产认定,发布工业遗产名单。
近年来不断有脱胎于工业遗存的文创地标脱颖而出,试图重塑工业遗存的内部空间功能,从而刺激文化、商业的复兴与发展,如重庆鹅岭贰厂文创公园、上海田子坊、四川东郊记忆景区、北京798艺术园区、“工业迪士尼”首钢园等,均证明了通过打造文化新地标、将工业旧址与现代艺术设计相结合可重新唤醒工业遗存,为城市增添更多消费空间。
消费型城市文化地标是一种符号化的消费对象,人们在消费物品的过程中不是单一地追求物品的使用价值,还关注对商品所赋予的意义有所追求,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一书中指出:在消费社会中人们消费的不只是物品的有用性,还是一种通过消费来体现自身社会地位与身份的过程。在工业遗存的地标中抚今追昔,便是一种身份认同的重构过程,更是城市文化的转型过程。消费型城市文化地标在现实生活中更多以一种可供游客“打卡”的地标呈现,也可以是具有观光、休闲和消费功能的场景,满足消费者对充满现代艺术感的建筑、网红地标等的想象及身份意义追求。
建议1、(一)首先需提高认识,科学谋划。
补充说明:工业遗产是城市文化的组成部分,通常具有地域独特性,要在充分保护的前提下去因地制宜地重塑、再造,要规避生搬硬套的设计思维,谦恭对待工业遗存,保存专属于土地的城市集体记忆,要谨慎拆解不必要的构筑,打开工业与自然对话的通廊。塑造公共空间叠合不同场所,置入功能激发活力,成长为城市生活的崭新组成部分。要结合地方资源特色和历史传承,将工业遗产融入城市发展格局,保持功能协调、风格统一,在保护建筑的工业文化基因的前提下使其获得重生。
建议2、(二)其次,要打造试点项目、学习本土成功案例。
补充说明:深度融合参与性业态设计、城市文化创意植入、高新科技技术利用、节事活动策划等元素,发展以体验式为特征的工业文创园模式,强化社会互动性,要创新商业业态,避免项目后期出现经营乏力,鳒鱼洲文创园的“夜市地摊”业态便是可推广的文创商业模式。改造过程中既保有工业特色,又融入艺术街区和创意空间,让工业遗存成为新的消遣购物及艺术欣赏街区,回归城市C位。在通过跟艺术家合作,呈现大型雕塑、装置艺术、现代艺术作品等方面,北京的798可谓是典型代表,上海的田子坊亦名声在外。
建议3、(三)最后,要大胆创新、敢为人先。
补充说明:可采用分时租赁的开发模式,较为典型案例是上海国资委下属的临港集团推动的“新业坊”系列。分时租赁能最大化使用价值和投资收益,采用空间共享的模式让诸如公共休息室、小剧场、摆摊位、咖啡店、酒吧等物业载体更为合理利用,提高资源综合使用率。例如在新业坊案例中,一些专业设备,比如摄影棚、录音棚、影视后期服务、舞台、卫星传输设备、网络专线等使用最大化,以提升基础设施的使用效率,帮助中小影视文化创意企业降低初始硬件投入成本,加大创意产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