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来,长沙、西安旅游以及大量的乡村旅游异常火爆,极大地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在全省“百千万工程”大政策下,乡村旅游特别是古村落游将长期向好。活化利用古村落,对提升城市的文化底蕴和美誉度,增强市民的荣誉感和凝聚力,促进地方经济提振,均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如浙江的乌镇,借助活化古村打造的“互联网大会”名扬天下、文化经济双丰收。
我市传统古村落活化利用不尽如人意。南社古村仅有祠堂可供参观,配套项目不多;塘尾古村环境好,但游客甚少;下坝坊没有统一开发,杂乱无序。相对而言,寮步西溪古村算是活化利用最成功的了。它打造了月醉西溪、旧你最好、美邻居、云尚汉服馆等商业品牌,创立“村民就业街”,晚上“夜经济”红火,今年国庆黄金周被评为全国最具人气的乡村旅游目的地第三名。但它房屋修缮还不完善、文化内容有待提升,离“代表东莞”的目标还有很长一段距离。
我市传统古村落活化利用存在以下问题:
一、政府定位不清、政策模糊。
东莞古村保护开发最终要打造成什么目标,目前市镇两级都没有指引。同时古村落的保护与开发的边界很难把握。哪些应该保护?要保护到什么程度?在完整性和实用性方面如何取舍?这些都缺乏清晰的政策。再有报建政策也不清晰。修缮过程中,经常出现住建、城管、文化执法等部门隔三差五过来叫停;镇里协调好了,市里又来阻挠。
二、活化成本高。
古村落旧屋修缮,要求要有资质的公司进行设计,设计费很高。修缮材料得用古砖或仿古砖,成本是红砖的2-3倍。村里巷道狭窄,材料只能人工拉进去。修缮好后还被要求出具房屋质量报告书。而同时,部分村民索要入场费、要求高、动辄要求返工、甚至提些无理要求等,更是增加了许多成本。
三、各方面支持力度不足。
政府认为企业接手了,就想当甩手掌柜。村委(小组)认为古村落活化与已无关,对涉及村民的事不想管、也不敢管。村民看到企业进来了,总想占点便宜。殊不知,古村活化是文化工程,具有很大的公益属性,需要全民参与和支持。
四、周边配套条件差。
古村内房屋密集排列,巷道狭窄,公共空间缺乏。村周围停车位很少,且道路多为乡间小道,车流量大时容易造成堵塞。同时周边配套商业少,造成目前我市的古村游多为1-2小时游,不能完全释放游客的购买力。
建议1、加快制定相应政策。
补充说明:市层面加强顶层设计,适时召开古村专项会议,制定我市传统古村落保护开发方案和报建制度。组织多部门建立联席会议制度,解决古村落活化利用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对于部分古村落划定的红线范围明显过大,可考虑适度缩小,通过“利用起来”去实现“真正保护”。建议政府领导集体去广州永庆坊参观学习。(该地活化利用得到习总书记肯定)
建议2、建立古村落保护开发专项资金。
补充说明:活化利用传统古村落较为成功的,专项资金予以奖励。将古村落旧房屋打造成特色民宿、汉服、酒吧、餐吧等特色业态的,予以补贴。由政府牵头,引进高质量的文化、文艺人才进驻古村落。落户在古村落的非遗项目、手工艺匠人、传统文化传播者、村民就业街等项目,予以资金扶持。加强沟通金融机构,创立专用于古村活化利用的“古村贷”(江西已有先例)。
建议3、成立古村落发展联盟,加强宣传推介。
补充说明:发展联盟加强与主管部门的沟通对接及与外省市优秀古村落的交流学习,制定统一章程,推动各古村错位、抱团发展。鼓励古村落立足本土实际,深挖传统文化,复活传统手工艺和习俗,发挥好在凝聚民心、解决就业、加快村集体经济发展方面的作用,让古村落能更好体现东莞文化精髓。建议把古村落中的优秀元素纳入宣传东莞美誉度素材,与虎门销烟、非遗龙舟赛、松山湖高新园区、荔枝等并列宣传。
建议4、统筹用好周边资源,打造文商旅综合体。
补充说明:政府要把东莞市的文旅产业纳入东莞招商引资的重大项目,助推东莞市高质量发展。加强对古村落周边道路的整治,划定更多的专用停车位。将治水、维护水质等纳入百千万工程或乡村振兴、美丽河湖项目,并做好古村落亲水文化。统筹好周边厂房和空置用地,优先解决用地指标,建造配套仿古建筑,建成以古村落为中心、体验文化、研学、休闲于一体的大型文商旅综合体。对标浙江宋城、西安大唐不夜城、佛山岭南新天地,政府重点打造一两家年游客500万以上的古村落龙头,成为广东“百千万工程”的标杆村和大湾区文旅地标,推动我市经济更快更好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