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加快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构建人才型城市,东莞市正通过《东莞市特色人才特殊政策实施办法》(下称“特色人才政策”)的贯彻执行,加速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有针对性地通过政策支持来吸引和留住在重点发展的行业、产业、领域紧缺急需或做出相应贡献的国内外高层次人才。自特色人才政策实施以来,由于其补贴具有较强竞争力,已持续吸引了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扎根莞邑大地。目前,全市人才总量315万人,占人口比例超过30%,人才增速快于人口增速,高层次人才达23.6万人,仅松山湖科学城就集聚博士人才超过5000人。
然而,在政策落地和执行过程中,面临一些挑战和改进空间,这可能会导致高端人才难以引进以及在引进后出现短期内的频繁流动,甚至选择离开。为此提出以上建议。
建议1、探索更合理的购房补贴方式。
补充说明:购房补贴作为特色人才政策的关键吸引点,是否能够全额兑现的前景不明确,已有一些外地专家对此表示有顾虑。在当前房价下行的背景下,高端人才面临较大首付和房贷压力,购房补贴效果不明显。假如一名二类特色人才可享受400万购房补贴,且正好需要购置400万商品房,需要先支付大额首付,按照首套房最低首付比例20%则为80万,剩余金额则需要进行商业贷款,按照最长贷款期限30年计算,每月需要支付利息分别是1.5万(等额还款)或2万(递减还款)左右。在顺利情况下,从特色人才的申报到发证需要1年时间,领取证书到申报补贴需要1年,申报补贴到发放补贴需要1年,即高端人才在入职东莞市内单位后,最快在第3年才能开始享受到补贴,完全享受补贴则需要7年之久,期间产生的利息成本为126万(等额还款)或168万(递减还款)。因此,建议考虑更为合理的方式,例如允许高端人才前期免费居住政府提供的高端人才住房,鼓励他们在东莞定居,降低初期购房压力。
建议2、提高人才政策执行效率和效果。
补充说明:特色人才政策在申请到实际执行的过程中时间较长,需采取措施提高执行效率。简化申报流程、优化审核机制是关键步骤,同时强调政策执行的透明度。建议重新审视考核机制,引入更多长期考核指标,如项目成果和团队建设,确保引进人才的长远贡献。
建议3、评审权下放与专业评审机制改进。
补充说明:当前,特色人才的评审权通常集中在相对固定的专家团队手中,可能存在“大同行评小同行、外行评内行”的问题。为避免评审中的问题,建议将评审权有条件地下放至有资质的用人单位,以更全面客观地评估候选人。条件包括用人单位具备一定规模、资质,并且在一定时间内保持良好的用人记录等。此外,对行业评审标准进行更为细化,确保科学全面的评审,可以根据不同领域的特点,设立相应的评审指标和权重。为提高评审专业性和客观性,建议开放专家库渠道,广泛征集资质专家。
建议4、破除银发人才引进障碍。
补充说明:建议制定专门政策或在现有政策中设立特殊条款,支持银发人才引进。包括更灵活的社保购买条件、年龄优惠政策,以及更全面的生活福利。考虑个性化的社保服务和简化人才政策申请流程,降低办理社保难度。
建议5、解决人才配偶就业问题。
补充说明:高端人才的配偶可能具有高学历和专业背景,但因为专业领域的就业不平衡或所在地区的产业结构不适合其配偶的职业需求而面临困扰和感到局促,导致其创新能力和对组织的贡献降低,继而可能会选择离开,导致人才流失。为高端人才配偶提供求职平台,帮助建立职业网络,促进就业机会的共享。推动企业在招聘中优先考虑高端人才配偶,与当地企业合作推出职业培训计划,提高配偶就业机会。
建议6、重视人才子女托管问题。
补充说明:创建专门为高端人才子女提供托管服务的机构,包括个性化的教育计划和弹性的托管服务时间。与优质教育机构合作,确保提供高水平的教育和关怀。争取政府支持,提高员工满意度和忠诚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