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东莞市轨道交通发展“十四五规划”》指出,“展望2035年远景目标,轨道交通运营里程在2025年基础上翻一番,基本实现交通强国城市范例和公交都市,将东莞打造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和链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现代化枢纽城市”。 “十四五”是实现交通强国目标的关键时期。作为广深港及跨珠江区域的轨道交通主轴上的重要节点城市,东莞需持续加强与广州、深圳等轨道交通系统的衔接,助力东莞在广深“双核联动、比翼双飞”领跑格局中占据第一阵营,促进都市圈产业、人口、文化、生态环境、公共服务、治理体系等全面对接和协同发展,共同提升都市圈的发展质量。
  作为东莞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平台,广深科技创新走廊的重要节点,松山湖的创新创业环境十分优越,已吸引了8万多名各类创新型人才,未来将规划容纳49万人口置业, 成为广大人才创新创业的重要承载地。东莞市政府也一直致力于推动松山湖地区的发展,在城市规划中,注重交通网络的完善,为松山湖提供更为便利的连接。在人口规模扩大的同时,交通需求也将迅速增长。增设轨道交通线路是适应未来人口发展的必要步骤,有助于建设更为宜居的社区和城市。

  位于高雄路与中子源路交汇处,由于坐落于松山湖与大朗镇的交界地带,交通不便与拥堵问题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该地区不仅连接了大湾区的核心城市,还承载着大量创新型人才和科研机构,其交通状况直接关系到区域的经济发展和科研成果的共享。周边地区包括大科学装置和科研中心,如散裂中子源、阿秒激光科学中心、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松山湖团泊洼实验室、华为、蓝思科技、菲鹏生物等。此外,正在筹建的港城大(东莞),未来招生总规模约6000人,计划将于明年9月正式开学,其学生、教职员工的出行需求对周边交通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科研机构和高校对高水平的人才流动有着迫切需求,而便捷的轨道交通将提供更为灵活的通勤方式,吸引更多大湾区的高端人才流动至松山湖及周边地区,促进人才、信息和资源的畅通交流。为此,本提案围绕如何为该周边地区新增或优化轨道交通的设想提出若干建议。


   建议1、新增或优化轨道交通线路。
    补充说明:为周边地区规划一条新的轨道交通线路,连接至东莞市现有或已规划的轨道交通网络,如东莞R1线、R3线等。新线路的设计应考虑覆盖学校周边、科研中心、商业区和居民区,确保服务范围广泛。经过专业的交通流量评估,确定轨道交通线路的最佳走向,确保其能够覆盖大部分科研机构和周边居民的主要交通需求。可考虑引入智能交通管理系统,以优化线路运行,提高运输效率,减少拥堵。
    建议2、交通枢纽设计。
    补充说明:在新轨道交通线路的站点周边规划完善的交通枢纽,包括巴士站、出租车站、自行车停车区以及汽车停车场。确保各种交通工具之间的衔接,提高乘客的交通换乘便利性。可考虑适当拓宽优化周边道路,如屏安路,高雄路等,以缓解拥堵问题。建议与当地巴士公司和出租车公司合作,制定合理的运输方案,确保新轨道交通线路的站点与其他交通工具的无缝衔接。
    建议3、城际间公共交通服务优化。
    补充说明:考虑新增或优化前往高铁站和机场的专线穿梭巴士服务,确保科学城核心区域与地铁口、高铁站、机场等城际交通枢纽之间的高效连接。确保这些交通工具的发车安排能满足科学城核心区域居民、科研人员以及企业员工的个性化出行需求,以提高乘客的出行便利性。推动引入随需巴士等智能调度服务,根据实时乘客需求灵活调整线路,提供更为灵活、高效的城际间公共交通服务。



提案者: 无党派人士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