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广东省全面加强新时代语言文字工作的若干措施》提出,深入推广和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深化粤港澳大湾区语言文化交流合作,同时,要加强方言保护与传承,科学保护我省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的实施,地区协同交流愈发重要,一个重要优势是大湾区同言同食,粤语、粤菜、粤剧随全球贸易往来,在国际上有较强的辐射力。据调查显示:全球有将近1.2亿人口使用粤语。广东省约1亿人口中,说粤语的约有6700万;国内除广东省外,还有近3300万粤语使用者分布在广西和港澳地区;海外广府华侨、华人约700万。然而自2001年推行普通话教学以来,广府地区学生不讲粤语已成为普遍现象,东莞作为一个人口流入型城市,也面临着同样的挑战,很多本地家长反映“孩子们不会讲粤语了”,粤语使用情况堪忧,在调查中发现,东莞市仅有少数几个幼儿园开设粤语特色课程,中小学尚未正式开设此类课程。粤语环境的缺失让粤语文化面临着“危机”,年轻一辈粤语语境减弱,可能10年后的精英人士可能不善粤语,以粤语为基础的岭南文化诸如传统岭南戏剧、粤曲、童谣、山歌及木鱼书等将面临失传的危机。该现象亦得到广州等城市重视,2015年广州五羊小学推出粤语教材,部分学校开设粤语课程。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城市,东莞应重视本土文化的传承,培养多语人才,营造兼容并蓄的文化氛围,延续粤语文化的国际化发展,提高城市吸引力。故建议从学前教育阶段开始推行粤语等本土文化课程,主要意义如下:
1.促进本土文化传承,提高文化认同和凝聚力。从学前教育阶段开始进行粤语等地方文化教育,有助于本土文化的传承,有利于培养新一代对大湾区文化认同感和凝聚力,形成共同的文化认同基础。
2.推动地方语言保护与传承。粤语是东莞地区的本土语言也是大湾区的主要语言,从小学习进行粤语及地方文化教育,可防止语言多样性的丧失,有利于维护地方独有的语言遗产。
3.加快融入大湾区建设,提高国际竞争力。从幼儿时期增加语言和文化学习,为儿童创设多元文化环境,有利于拓展儿童视野和多语言人才培养,可促进东莞与大湾区其他城市的良好交流与合作,有助于吸引国际化人才,加快融入国际化发展步伐。
建议1.加强顶层设计,有序推进粤语等地方文化教育。
补充说明:建议教育等相关部门认真研讨、充分调研,从政策、法规层面落实地方文化教育纳入课后服务等教学环节,作为学校和学生课后服务的重要选项;以地方文化传承人、文化志愿者等为主体组建教师队伍,同时可参照《广州市幼儿园粤语教育指导意见(试行)》编写东莞市粤语等地方文化教育的指导意见,组织落实教材编写、课程设置、课程标准、课程内容、教育方式等,组织相关培训和研讨,为学校开展粤语等地方文化教育提供专业支持和指导。
建议2.依托学校课后服务、各镇街教育品牌阵地开设特色粤语等地方文化教育活动。
补充说明:各学校依据所在地域特色和资源,根据学校和家长意愿,依托课后服务、第二课堂等开设粤语等地方文化教育,设计贴近学生兴趣的教学活动和教学方法,开发适合学生的教材、教学资源,通过粤语角、角色扮演、游戏等方式,让孩子主动参与到粤语等地方文化学习中。
建议3.建立家-校-社合作机制,倡导良好的学习氛围。
补充说明: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和支持功能,促进家庭与学校在粤语等地方文化教育上的合作;整合社区文化资源,组织开展各类文化体验活动,如参观博物馆、传统手工艺进课堂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和体验粤语等地方文化魅力。
建议4.运用科技手段,创新教育方式,促进跨区域合作。
补充说明:利用电视台、网络媒体等平台和科技化手段,建立数字化、创新化粤语等地方文化教育平台,加强与大湾区其他区域的交流合作,开展线上线下的交流活动,共享教育资源,推动地域交流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