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当前,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高质量发展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双万”城市的东莞,是座典型的旅游消费输出城市,市民长期受“去哪玩”问题困扰,文旅康体消费动能巨大。当前,东莞水文旅康体项目建设能力的不足,已严重限制了广大市民的消费需求,抑制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东莞沿海通江,湖库遍布,“水经济”资源丰富,但由于对发展水经济认识不到位,将水资源与保护等同起来,过分强调水治理,忽略了水的经济属性,存在“不必转化”“不用转化”“不敢转化”的心理。加上对水资源家底不清,水文旅康体项目建设缺乏深度和广度,“不会转化”本领欠缺,导致“水”消费需求难以得到满足,水经济效益不明显。
建议1、一是建议将水经济上升到东莞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度推动高质量发展。
补充说明:紧紧围绕广东省委“1310”部署,依托东莞水经济资源优势,跳出“以水治水”的传统保护思维,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引领,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创新发展为驱动,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水为媒、以水为脉,着力推动水蕴含的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社会价值转变,资源配置由粗放分散向高效集约转变,涉水产业形态由“低、小、散、弱”向“高、大、聚、强”转变。以高质量供给创造新需求,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加快打造创新引领、统筹协同的现代化水经济发展体系,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和生态系统生产总值规模总量协同较快增长,城市美丽、人民幸福、经济发展同频共振。
建议2、二是建议高规格高标准推进水文旅康体项目规划建设。
补充说明:依托东莞水资源禀赋,深挖水文旅康体项目提升城市活力和拉动经济的潜能,因地制宜推进项目规划建设。一是高规格打造环威远岛滨海旅游度假区。通过整治修复威远岛海滩,提升新湾渔港规划建设,整治提升太平水道沿岸湿地,加快建成狮子洋游艇俱乐部,加快建设大湾区大学,丰富环威远岛滨海旅游资源。通过打通长堤路,修建环岛观光碧道,开通水上巴士等方式提供便捷多样的出行选择,将展馆、炮台、渔港、沙滩、游艇基地等串珠成链,形成群聚效应。二是高规格建设水上休闲运动中心。充分挖掘穗丰年水道河长、面阔、深足、无航运干扰的优势,统筹相连河涌及沿岸陆域,开展浆板、皮划艇、龙舟、垂钓、水球、冲浪、河道漂流等水上休闲和运动项目场地建设,提供休闲体验、科普学习、日常训练、运动比赛等全方位服务,建成全省乃至全国有名的水上休闲运动中心。三是融合打造“三江六岸”夜东莞。结合当前“三江六岸”景观提升规划建设,融入灯光造景、水幕景观、康体娱乐、文创体验、都市露营、江河游轮路线等元素,进一步丰富水经济内涵,让滨水空间回归城市生活核心,让水经济点燃城市活力。四是打造水乡田园游憩亲子乐园。融合农耕文化、渔猎体验、果蔬采摘、花木观赏、虫鸟观察等元素,零距离接触大自然,打造成为都市自然教育的典范。五是稳妥推进湖库康养休闲。依托丰富的湖库及周边森林资源,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康养休闲项目建设,依托高新技术和循环理念实现零污染、零排放,建成都市康养休闲的范本。
建议3、三是建议强化政策配套支持。
补充说明:一是由市河长办牵头,建立多部门协调联动工作机制。协调解决项目审批和建设过程中涉及的用地、用海、用林审批,洪水、通航、环境影响评价,赛事活动申报、通航安全保障方案评审等方面的审查审批事项,推动建设项目快速落地。二是强化空间规划衔接。将水经济项目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做好与“三区三线”的有机衔接,保障项目用海、用地需求,鼓励农民将集体农用地、未利用地以合作联营或租赁等方式参与项目开发。三是加大金融扶持力度。将水经济项目纳入绿色金融支持范围,优先纳入基础设施白名单,提高审批效率。加大对水经济试点项目的信贷支持力度,设置差异化贷款期限、贷款利率。充分发挥头部企业示范带动作用,鼓励以商引商,大力引进配套项目,促进产业链立体化延伸,增强产业综合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