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一直被称为“世界工厂”,过去10年,加工贸易始终是推动东莞GDP增长的主动力:工业总产值中近八成由加工贸易企业创造;对GDP增长的贡献率有四成以上来自加工贸易净出口。低迷的国际市场也在不断地削弱这股力量。近年来,受原材料、劳动成本上涨、人民币升值等一系列因素影响,东莞企业经营成本不断飙升,订单减少而售价基本不变,导致企业利润不断下降。东莞经济要不断发展,东莞企业应尽快转型。
从政府层面来说,近年来,东莞一直在竭力推动和帮助加工贸易企业拓展零售内销业务,尽管这样,加工贸易企业从外销转内销的过程还是比较艰难。与“订单式”外销模式相比,加工贸易企业在创品牌拓内销的过程中,尤其是中小企业面临着缺乏内销代理商、缺少与国内大零售商的对接平台、渠道成本过高以及收货款难等关键问题。
东莞加工贸易创品牌拓零售内销平台,是东莞帮助企业尤其是中小加工贸易企业创建品牌、拓展零售内销市场的全新尝试和新平台。我市要通过加工贸易创品牌拓零售内销平台的创建,压减企业内销成本,开通企业内销渠道,搭建一个“永不落幕”的“加工贸易创品牌拓零售内销博览会”(加博会),并在全国做出影响力和美誉度。这是市委副书记、市长袁宝成在参观市政府与“大麦客”合作共建“东莞加工贸易创品牌拓内销平台时的指示,一百个品牌进驻“招商”,开创品牌零售内销新模式。
另一方面,东莞中原监测数据显示,目前东莞人均商业面积在0 .4平方米左右,即便是在虎门、长安、常平等商业发达的地方,这个数值仅0 .8平方米。仅从数值上来看,东莞商业远没达到饱和的程度。按照国际标准,发达国家人均占有商业面积在1.2平方米是一个比较合理的参考值。所以,东莞的零售市场还大有可为之地。
根据中央政策精神指示,“促内销、稳增长”成为中央经济工作建设的重要要求。2013年以来,东莞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积极应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经济形势,着力抓好“三重”建设、统筹水乡发展和减轻企业负担等工作,全市经济增长呈现稳中有进、持续向好的积极态势,经济增速连续6个季度稳步上升。
前三季度,消费品市场保持稳定增长,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人民币1102.55亿元,同比增长9.4%,增速比上半年提高0.1个百分点。而当前外需市场在萎缩之中,零售市场的潜力尚待挖掘,作为中国加工贸易的样本城市,东莞必须不断加大推进转型升级的工作力度,为这些加工贸易企业发展减负,让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的拐点提前到来。
办 法:
1.政府积极引导和扶持,出台多项优惠政策,多管齐下,吸引东莞企业由外而内,积极转型升级。我市已经在2013至2015年三个年度对“东莞加工贸易创品牌拓内销平台”进行扶持引导。3年合计人民币1000万元。除了资金扶持外,还应有政策扶持、品牌商标扶持、税收扶持、人才扶持等多项政策,并应尽快出台具体的条例。
2.降低企业运营成本,集中对接大型商贸集团。比如商场不收或者少收进场费、上架费、管理费。政府主导集中对接国内大型商贸集团,实施抱团发展,破解企业零售内销单打独斗难题,减少单个企业的运营成本。
3.商业转型要趁早,体验式购物是主流。城市转型、产业转型,最终会引发商业转型。东莞商业,今天面对的就是转型之路。虽然升级已是不争的事实,但脱离东莞消费者实际需求的“一味高端”也是不具备生存能力的。传统的百货业态、商超模式在吸引客流上,都不再有优势。唯有“体验式购物”,才是转型的出路。例如,莎莎国际控股有限公司销售点覆盖率在住宅区日益提升,辅以专业的服务,使莎莎为本地消费者提供适切的产品选择。集团将继续审慎拓展地区网络,并透过与美妆品牌更紧密地合作,强化零售品牌与产品组合,从而巩固集团在亚洲区内化妆品零售集团的领导地位。
4.深挖消费者对于二三线品牌的零售潜力,同时更多引进一线品牌。从东莞目前的消费结构来看,一线品牌的市场前景还有待观望。与广州、深圳的贸易型经济相比,东莞的加工制造业虽然发达,但是附加值不高,薪酬水平相对较低,因而对一线品牌的内驱动力不高;另一方面,部分对一线品牌确实有需求的群体一般都就近到广州或者香港购买。此外,一线品牌商对于东莞市场也并不看好。在东莞表现最好的两大百货店——海雅百货和天虹商场,占主导地位的是外资或者国产二、三线品牌。不过,随着消费观念的改变,原本习惯“素面朝天”的本地人也开始更加注重妆扮自己,令化妆品等零售业务有更大发展空间。